海州钟鼓楼城门位于海州区鼓楼街。城门高约4米,内径3.15米,长10.38米。砖石结构,石高1.9米:上以砖作券形拱门。城门上原有钟鼓楼建筑,久圯无存。唯明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钟鼓楼台记碑》,今尚完好。碑额作弧形,高2.5米,宽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为明正德年间的《新建海道碑记》,根据《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载,海州钟鼓楼城门筑于明初。城砖长33、宽13、厚8厘米,也正和刻有洪武年款的海州城砖的形制相当。按南北朝至唐宋间的史书和明代《海州志》的记载,此门原为秦汉朐县城和南北朝朐山县城西门。在这一点上。它对研究古代海州建制就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它又是仅存的海州城门,就更有保护的必要。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海州区政府修复了城门上的钟鼓楼建筑—镇远楼。 碧霞宫位于海州区白虎山东麓,曾为海州砂轮厂仓库。碧霞宫现存二进院落,有大殿、后殿各东西三间,系砖木结构。据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鉴定,基本上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其西壁嵌有一块清顺治六年的《灯油田记》碑,可能是清初修理此建筑时砌入的,为考定碧霞宫的建筑年代提供了佐证。我市康熙七年大地震前的建筑已极为少见。碧霞宫是不可多得的古老建筑,它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建筑技术有重要的价值,也为进行抗震防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年碧霞宫大殿因需要前移20米。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海州文庙戟门位于海州区海州中大街小学院内,现为教师办公室。戟门(亦称棂星门)是海州文庙的组成部份,初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年),成化十二年(公元年)海州知州侯镗重修。戟门现存五间(包括门东耳房两间),在东西山墙内,各嵌明碑一块。按明《隆庆海州志》,明代戟门只三间,四面无墙壁(改办公室时加),东西无耳房。现存戟门,大部结构带有浓厚的清初风格。中大街小学曾出土刻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年)年款的铜爵、铜章,故现存戟门大致是康熙年间的遗物,当然,也不排除有早到明代的可能.海州文庙是历代文人祭孔活动的地方,是古海州的最高学府,对研究我市古代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年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fz/144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