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户部山崔家大院

上午我们几位退居二线的江苏高师书记、校长,应邀在徐州参加全省高师学科协作组长会议。下午,大会讨论,我们休息,与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张兴朝、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陈之芥等一行5人相约去户部山参观崔家大院,又到附近的项羽戏马台、状元街游览。

与户部山崔家大院的一位宗亲合影

去户部山寻崔家大院,是我的“彭城行”计划中早有考虑的旅程。记得上次学法宗亲在临淄参加崔氏统谱编写座谈会时,曾与我谈起苏鲁豫皖四省宗亲保护户部山崔家大院建筑的前前后后……他们为保护崔氏宗族文化、徐州地方文化,也是为保护明清建筑文化而不屈不饶地坚持斗争,精神可佳,可歌可泣!

户部山,位于徐州老城南门外,原名南山,是徐州城外最靠近的制高点,是控制徐州城的要地。早在秦汉之交,西楚霸王项羽就在此山上筑台演兵、秋风戏马。南北朝时期,刘裕北伐至彭城,登南山而北望中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也曾据以窥彭城。历代文人墨客亦多登山怀古,吟诗作赋。徐州过去流传一首民谣,“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

在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府邸(崔家大院)留影

据介绍,户部山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居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间。

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街巷,那便是崔家巷

  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街巷,那便是崔家巷。在张兴朝校长带领下,我们在户部山西麓崔家巷15号、21号,找到崔家大院。崔家大院,包括翰林崔焘故居,又称翰府,俗称崔旗杆。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 

徐州崔家大院的主人崔氏,祖籍山东濮州(今鄄城)。明嘉靖三十六年(),嘉靖皇帝任用严嵩为相,残害忠良。为官清廉的北直吏宛平府尹、翰林崔海深感仕途艰险,遂辞官。其三子崔赞携夫人程氏与四个儿子及女婿由濮州(今山东湮城)孟山前大柳头辗转迁居至徐州东吕梁城头村(今铜山县张集城头村)。崔氏世代书香,诗礼人家,科甲鼎盛,明清两代共有2位翰林,9位进士,为官者(知府、同知、通判等)达13人之多。七世祖崔岫“幼颖悟,九岁能属文,乾隆十一年()以贡生选宿州训导,所著书藏于家,学行为闾党所宗”。曾孙崔炘以增生任广东高州通判,升广州同知,后以老父病重为由还乡。崔炘弟崔焘,道光年间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中进士,入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历任河南通许知县、裕州知州、郑州知州、怀庆知府等职,为政宽简,放赈救灾,深受百姓爱戴,咸丰四年()卒于任上。崔焘子崔惠均“历任河厅二十余年,廉勤率下,无漫溢横决患……所得岁俸,宗党婚葬,悉赖以经纪。”由于崔家出了崔海、崔焘两位翰林,故崔家大院又称“崔氏翰林府”。

正在大修的崔家大院,位于徐州户部山古民居建筑群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崔家大院等古民居,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崔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历经嘉庆、道光年间扩建,有三个相对独立的大院即下院、上院和客屋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近20亩),有房屋多间,几乎覆盖了整个户部山西半坡。下院西临彭城路,为崔岫乾隆十一年()任宿州训导前后兴建,院落依山坡顺势分布,院门南向,是崔家大院的主院。上院在下院东侧地势高爽处,为翰林崔焘道光九年()中进士后兴建,院落呈南北向分布,院门亦南向。客屋院位于下院和上院的北侧,大门西向,院落依山顺势分布。现存下院和上院的南半部,有房屋余间,建筑面积3余平方米。建筑规模甚是宏大,几乎覆盖了户部山半个西坡。

修复中的崔家大院

崔家大院的建设,经历了从明清至民国初年的三个历史时期,20余代多年的经营,从茅屋草舍到深宅大院,形成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崔家大院记载着崔氏家族的历史,反映了古城徐州明清数百年的建筑风貌,见证着国家民族的曲折社会进程,它也是一部浓缩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史书。

崔家大院建筑独有的“里生外熟”墙体结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美丽的“插花云燕”脊饰造型,寓意丰富的勾檐滴水图案,雅俗共赏的山花山云雕塑,精美的红木家具,丰富的历史文献,大多为徐州市地区所特有,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经多名专家调查后认定,崔焘故居大客厅已属徐州地区仅存最能代表徐州地域或传统工艺特色的砖木结构厅堂建筑。房顶是最具徐州特色和最高等级的脊饰造型“五脊六兽”、“插花云燕”。其内部装修也是最能表现徐州地域文化和地方工艺的优秀作品,其中雀替、花板、驼峰、月梁、匾额、对联等木雕作品近百件,图案内容丰富,工艺精美绝伦,最珍贵的是二梁木架,为徐州现存古建筑架之精品。

年5月,包括崔家大院在内的户部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崔家大院一位本家盛情,我留下电话号码。待崔家大院旗杆重竖仪式时,主人打算邀请我来参加。到时,我一定争取成行。

 

与东道主(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张兴朝(右一)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陈之芥(左二)等在戏马台

沙孟海题:秋风戏马

崔家巷一端,便是戏马台。徐州戏马台,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齐名,并称“江苏三宝”。我们在东道主陪同下,游戏马台。戏马台的位置也在城南。关于戏马台及其战略地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一段记载:“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

戏马台项羽像

风云阁

戏马台的台顶,有重檐六角亭的风云阁,内树“戏马台”碑。碑文系明代徐州

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所书,笔锋苍劲雄浑,凝练遒劲。

据说公元前年,项羽自立为西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在城南山上构筑高台,观赏士卒操练、赛马,后人称为“戏马台”。戏马台以风云阁为中轴线、分东西两院。东院“楚室生春”,立身高2.9米,威风凛凛项羽石刻像;西院“秋风戏马”,置巨鼎一尊,鼎腹铸“霸业雄风”四字,寓意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英雄气概。

追胜轩外的天然大石,其形巧妙天成,似一将军仰天长啸,又象一巨型骷髅,故被称为“啸天石”、“人杰鬼雄石”。观石,令人想起李清照的绝句《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西楚霸王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

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

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泪千行。

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

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

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一首《四面楚歌》,使得盖世英雄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一代雄杰,在文学辞典中留下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动人凄美的故事,如此惨烈,如此悲壮,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北京大学原校长周林题:欲知彭城千古事,不可不上戏马台

戏马台前一对联:彭城千古秀,西楚一时雄

明代学者方孝孺在《咏戏马台》诗中也曾发出感叹:“盖世英雄酒一杯,悲歌只使后人哀。生平费尽屠龙技,今日空留戏马台。”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在戏马台留下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见,西楚霸王推动历史前进的伟业,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

毛泽东主席在全国解放前夕、大军南下之时,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牢记历史教训,“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权谨牌坊清顺治年间为纪念明朝以孝闻名的文学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而建的“孝子牌坊”

权谨,字仲常,徐州人,是载入《明史》的“孝义”典范人物之一。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曾参与编撰徐州最早的史书《彭城志》。据《徐州府志》记载,权谨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其母死后三年,朝夕哭奠,感动鸟兽陪祭,仁宗皇帝令群臣效法,宣宗皇帝赐建孝子祠坊,上书“天朝元辅、忠孝名臣、中原文献”。

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所在的状元街

返回住地途中,我们沿着状元巷前行。这是为纪念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在其府邸所在的地方命名的一条街道,古色古香,徜徉其中,倒能引起人们的遐思……

戏马台对联:

朝阳无语此地秋风曾戏马,皓月含情当年空柝暗飞声。









































昆明儿童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是哪家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mt/25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