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江苏公共新闻

聚焦我县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

对我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做法予以报道

点击观看新闻视频

↓↓↓

今年以来,徐州沛县锁定打造淮海经济区最具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基地目标,聚焦转型升级,聚力实体振兴,多个产业集群化让当地的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发展。

位于沛县经济开发区内的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年底投产了一条新锻造生产线,正在全力开工生产。一批刚下线的铝合金轮毂将很快被发往徐工集团。和传统轮毂相比,新产品的强度可以提高60%以上,重量对比钢制车轮减轻50%,产品销往国内主要汽车生产厂家和欧洲、澳大利亚、南非等市场。

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胡磊表示:

“现在的产能是可以达到月产4万件左右,我们在本月月底之前安装第二条锻造生产线。”

包括江苏珀然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目前在沛县已经集聚了轻量化新型铝材企业16家,产业链不断做粗拉长,以集聚形成优势,用产业链带动全域发展。在沛县,轻量化新型铝材、光伏光电、纺织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绿色建筑等六个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转型升级。

年,沛县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今年,沛县将组织实施总投资亿元的95项重大工业和服务业项目,年度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除了高质量发展的工业经济,

我县的垃圾分类工作

也受到国家级媒体点赞!

↓↓↓

今天(3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9版要闻

对我县垃圾分类的成功做法

以《垃圾不落地分类得积分》

为题予以报道和点赞

↓↓↓

放大了看

↓↓↓

全文来了

  孙自谦正在准备一顿家宴:从红色塑料袋里取出一条微山湖四鼻孔鲤鱼,刮鱼鳞、去鱼鳃、掏内脏、改花刀,三下五除二收拾好后,他顺手把案板上的鱼鳞、鱼鳃、鱼内脏等垃圾收到装鱼的红色塑料袋内,走到大门外,将垃圾倒入一个绿色的桶内,把红色的塑料袋揉成一个团,顺手投进了旁边一个蓝色垃圾桶。

  如今,江苏徐州沛县安庄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放着两个垃圾桶,一蓝一绿。“以前不知道什么叫垃圾分类,也不知道怎么分类,反正都是垃圾,就扔到一个垃圾桶里。”老孙说,去年6月,村里推广垃圾分类,每家每户发了一蓝一绿两个垃圾桶和如何分类的宣传彩页,房子的外墙上还多了些如何分类的漫画。自打推广分类后,老孙房子里也搁了两个垃圾桶,一个在厨房,专门用来装烂菜叶子等垃圾,另一个在客厅,用来装糖纸、塑料袋等。因为筹备家宴,家里绿色的垃圾桶明显比平时满得多,但见老孙笑嘻嘻,“这可是好垃圾,能换水舀子、洗衣粉哩。”

 早上不到7点,刘凤雪和同事坐着一辆垃圾车开始在安庄村等4个村的垃圾固定收集点收垃圾。电子秤刚从车上搬下来不久,村民孙保霞就提着两包垃圾走过来,先递给刘凤雪一个小本儿,再将垃圾交到刘凤雪同事手里。同事打开黑色的塑料袋,来回抖动了一下,上下翻看一遍后,说了声“合格”,然后放到秤上,“6斤7两。”刘凤雪随即将这个数字记在了孙保霞的小本上,随着同事将称过秤的垃圾倒入身旁的垃圾车里,刘凤雪又用计算器按了一通,“婶儿,上半个月到现在,你家已经交了32斤,累计32分了,可以领一包洗衣粉了。”孙保霞拿着小本儿来到安庄村垃圾分类处理中心,笑呵呵地领走了一包洗衣粉。忙活到上午9点半,刘凤雪和同事在安庄村收集到“合格”的生活垃圾余斤,同时发出了6包洗衣粉,一个水舀子,5把垃圾袋。刘凤雪也遇到过不合格的垃圾,“就是那些没分类的,直接没收,运到垃圾焚烧厂去,不给积分。”

  刘凤雪收来的垃圾就近运到了安庄垃圾分类处理中心,交给了管理员唐金雪。老唐先在一个四四方方的水泥池底部铺上一层草席子,然后再将这些垃圾倒在草席子上,“这叫发酵池,利用屋顶上的太阳能集热器收集热量,让这些垃圾发酵,从而变成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的有机肥,好几个大公司都抢着要哩。”

 沛县的农村垃圾分类搞了半年多,老唐的记账本也写了10多个,随便打开其中一本,上面写着:孙自谦,交垃圾斤,换垃圾篓两个;徐方山,交垃圾斤,换水舀子一个。“水舀子发出去个,垃圾篓发出去个,蚊香盒,洗衣粉袋,毛巾条。”老唐翻着账本说,村里老年人多,一听说积分可以换奖品,积极性都高。

  下午5点,老唐将此前已经发酵好的有机肥装进了塑料编织袋存了起来,烘干后就可以给农田施肥了:“这垃圾越来越是个宝啦。”

  “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已经在沛县农村建立起来,实现了垃圾不落地。沛县城管局副局长文晓东告诉记者,全县已建成13个生态处置中心,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能力达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量约5万吨,生物降解成有机肥近1万吨,全县15个镇全部进入国家生态乡镇行列。

  近年来,沛县以垃圾分类为抓手,不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分类入户、科技进村、观念扎根……如今,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在沛县逐渐成为现实。

昨天(3月28日)出版的《光明日报》第07版光明视野也聚焦我县垃圾分类的成功做法,以《江苏沛县:垃圾分类再出“金点子”》为题予以报道。

↓↓↓

全文如下

一座座农家小楼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马路连村入户,一片片河流湖泊清澈见底……走进江苏沛县,干净整洁的村风村貌让人眼前一亮。道路、河流、房前屋后几辈人留下的垃圾被簇簇绿植取代,昔日的“小农村”变成了如今的“别墅区”,不断彰显现代农村新面貌。

  近年来,沛县以垃圾分类为抓手,不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分类入户、科技进村、观念扎根……如今,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生态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在沛县逐渐成为现实。

“点赞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走进沛城街道潘阁村,花红柳绿,春意盎然,一幅闲适安逸、整洁有序的农家生活场景扑面而来。

  村前道路上,保洁员陈艳玲正挨家挨户收运门前的垃圾。“大家都主动把垃圾收到垃圾桶里,这样我也方便收运。”陈艳玲推起三轮车,干劲十足。

  陈艳玲走过处,两只垃圾桶整齐地排列在村民家门口,一个蓝色,一个红色,垃圾桶正面分别标有“可堆肥垃圾”和“其他垃圾”字样。“自从有了这个,邻里再也不乱扔垃圾了,村庄环境也更美了。”陈艳玲笑着说。

  垃圾分类对于老百姓是否行得通?沛城街道城管工作人员曹星介绍:“前期我们深入村民家中普及分类方法,现场示范,简单易懂,一学就会。”

  为此当地政府还为每个村配备“考官”,而潘阁村的“考官”就是村里的专职管理员唐素梅。她说:“通过每户分类精准度来决定‘点赞量’,‘点赞’越多,奖品越丰厚。”根据“点赞量”,村里定期给村民发放香皂、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作为奖励。

 

 “点赞法”给潘阁村带来的不仅是环境面貌的改变,更大的改变来自百姓内心。潘阁村党支部书记潘正云介绍,目前对于垃圾分类,村民之间也形成了竞争关系,谁家的垃圾分得好,已经成为村民茶余饭后常聊的话题。“垃圾分类凝聚了村心民心,美化了村容村貌,和谐着村风民风,它的影响力正在日渐显现。”潘正云说。

科技进村垃圾富民

  村风村貌的悄然巨变,沛县用了整整7年。将科技与垃圾分类处理相结合,环境美丽的同时,垃圾分类也成了农业发展的动力源。

 

走进大屯街道安庄村,村旁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心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负责人唐金雪正反复检查发酵池,保证设备良好运行。“可堆肥垃圾在这里面发酵,形成天然的肥料可以直接下地。”唐金雪动作娴熟,操作程序烂熟于心。

  垃圾变肥料,产量如何?据了解,安庄村每年处理可堆肥垃圾达80吨,直接生产肥料40吨,可以满足亩土地的种植需求。“村民家里种花种菜,需要肥料也可以免费来取,积极性当然高。”唐金雪说。

  不仅如此,为了提升垃圾处理效果,安庄村投资13万元建设阳光堆肥房,采用阳光太阳能集热技术,垃圾处理效能得到充分提升。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技术上的再次改良,让肥料成品更精更纯。”安庄村党支部书记宁道龙说。

  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目前,沛县先后建成13个生态处置中心,日处理农村可堆肥垃圾吨,年消减农村生活垃圾5万吨,降解成有机肥1万吨,垃圾不出村就可以直接反哺农业、回馈农民。

垃圾分类勾连民生幸福感

  “以往垃圾全靠吹,大风刮来天上飞,自从垃圾分了类,水清河绿村更美。”在沛县,这首民谣已经广为流传。

  67岁的赵宗爱是安国镇蔡家村村民,看到村庄环境可以带动旅游观光,他有了自己的打算:“在外打工赚钱也不易,如今村庄环境美了,可以在家门口做点事。”今年春节,赵宗爱和儿子商量,准备在村子里开一家农家乐。

  由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也逐渐渗入了百姓的精神生活。蔡家村还将位于村南的一处垃圾废地彻底改造,建起了活动场地,配备健身器材,让村民们有了健身、休闲之所。“你看我们村的生活环境,不比城市的差。”说起这些,赵宗爱笑逐颜开。

  体系建立了,长期运行还要有保障。蔡家村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了村庄保洁分拣队伍。聘用困难人员加入队伍,党员干部也义务当起环境卫生督察员、垃圾分类员,共同维护村庄环境。垃圾分类,让党员与群众的关系连成一片。

沛县按照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优先录用当地低保户和困难户,如今余名专职保洁员正式上岗。“既可为困难群众增加一份收入,又可以彰显他们的价值,老百姓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沛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卫东表示。

  “我们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解决农村环境整治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为了让村更美、水更绿、让百姓生活更舒心,让幸福感可持续。”沛县县委书记李淑侠的回答掷地有声。

此外,新浪网、今日头条、中国农业新闻网、中国江苏网等各大网络媒体也纷纷对我县垃圾分类的经验做法进行了重点报道。

新闻多看点

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如何区分?

点击"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fz/115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