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热点新闻汇总

01

在进博会聆听“开放的中国”

新闻节选

一展“汇”世界,一展“惠”全球。11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本届进博会将以线下方式举行,水平更高,支持政策力度更大。

(11月4日《南通网》)

相关评论

一句“如约而至”,背后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果的有力支撑。面对疫情带来的生产停滞、需求不振、交流阻隔,多数大型国际展会取消或延期,跨国企业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虽有影响,但本届进博会依然吸引众多世界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平均展览面积比第二届增加14%。采取了有力举措、克服了重重困难,这场特殊的“东方之约”,为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点亮“希望之光”。

这份战略定力,得益于长期磨练形成的稳健进取。“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也必然更加光明。”这一点,不少人都深有感触。40多年来,我国沉着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保持了改革的力度、开放的节奏、政策的稳健,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加快中欧投资协定等高标准自贸协定谈判进程,持续推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透过进博会的窗口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蓝海”波澜壮阔,曾经的“世界工厂”成为了“全球市场”,彰显出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底气和自信。在这个规模巨大、潜力无限的市场,我们有明确的开放战略、开放目标、开放路径、开放布局,将为世人展现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

这份高度自信,得益于更加开放合作的发展气质。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中国经济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强大的韧性和旺盛的活力。增设17个自贸试验区,从沿海省份扩大到中部、东北、西北、西南等区域;制定出台外商投资法等法律法规,连续4年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连续下调关税,主动扩大进口,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1.54万亿元,稳居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刚刚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蓝图,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这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的战略抉择。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正确指引下,通过举办进博会,我们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积极的姿态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进博会商品“小故事”背后有“大变化”,千千万万企业、家庭以及劳动者,都从中得到实惠。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也是最大获益者。厚度仅2毫米的超薄机械腕表、“千人千面”的美妆护肤“黑科技”、全球首秀联名合作系列……在消费品展区里,多家展商将带来不少首发新品。在江苏展区中,宋锦织造技艺、苏式檀香扇子、苏式红木家具等一批中华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集中展示,带来美好生活新风尚。曾经的稀缺商品成为家中的“老朋友”,百姓生活中的“旧貌换新颜”越来越多,点点滴滴里的生活之变,是中国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幸福注脚,讲述着中国的开放故事。

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能够走向世界。浦江潮涌,进博暖流。从中国创办到世界共享,我们将与各国风雨同舟、携手前行,“中国市场那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

02

人口普查检验“群众工作力”

新闻节选

人口普查十年一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群众工作力”,用真心换真心,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就能推开心门、获得信任。

(11月6日《湖北日报》)

相关评论

“您好!我们是人口普查员!”11月1日起,全国多万名普查人员开始逐户逐人进行登记。

一扇扇家门被轻轻敲开,一句句交谈拉近距离,一户户信息被详细登记。人口普查十年一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摸清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这件大事需要通过挨家挨户、询问走访、登记核对,这样一些细小的工作来完成。逐户逐人式的人口普查,意味着不是直接依赖既有的人口电子化信息,而是需要普查员登门入户,与每户居民面对面,重新采集最真实、最准确的人口数据。面对面的特点,一户不落的要求,让人口普查成为基层群众工作鲜活的检验场。

敲开家门,打开心门,是人口普查顺利进行的基础。能否敲开门,获得群众信任,了解居民信息,是考验“群众工作力”的关键。人口普查员很多是社区工作者,也有志愿者和下沉党员。面对“谁呀”“干什么呢”这样的警惕询问,面对“我年纪大,等我儿女回来”这样的惯常回答,面对“该不会泄露个人信息吧”这样的内心担忧,需要人口普查员善于同群众打交道,积极沟通,耐心引导,消除顾虑。虽然群众有义务配合普查员的工作,但工作方法以及态度,都将影响到群众对这项工作的支持力度。做好人口普查中的群众工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更好推进这项工作。

为群众服务,与群众交心,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善于做群众工作,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群众工作也面临新的考验。有的基层工作者习惯网对网,一与群众面对面,有时甚至出现“搭不上话”“不知聊什么”的困惑。看似方法原始,过程琐碎的人口普查工作,正是对“群众工作力”的一种锻炼。在面对面的入户登记中,能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真实表情,能体察一户人家的生活状况,能感受一个家庭的时代变迁,能知晓一个行业的潮起潮落,这些都需要扎实的群众工作才能获得,也将成为群众工作的宝贵给养。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做好人口普查工作,需要广大普查人员付出更多努力,全社会给予更多理解和支持。一位基层干部说,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不断提升“群众工作力”,用真心换真心,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就能推开心门、获得信任。对于不了解人口普查的群众,不妨深入浅出解释一下上报信息之于国家、之于个人的意义;对于年纪太大或积极性不高的群众,不妨多上门几次,多多给予帮助;对于有信息安全顾虑的群众,更要以科学的技术手段,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得到对方认可。“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每个人在遵守常态化防疫要求的同时,也应支持配合普查工作,依法履行责任和义务。

在繁重的基层工作中,人口普查是重要的一项,既考验耐心、细致、科学的工作态度,又检验新时代群众工作的水平。在实践中锤炼“群众工作力”,我们就能更好地擦亮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将基层治理的力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03

让职业教育“香起来”

新闻节选

11月8日,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在潍坊举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出席活动时说,“十四五”时期,我们要让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汇入”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融入”文化,增加文化中的技能含量;“渗入”人心,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拥有技能的浓厚氛围。

(11月9日《大众日报》)

相关评论

职业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是教育,更是生产生活。在我们身边,一些人靠一技之长摆脱贫困,一些人靠技能走上创业路。可以说,职业教育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实现了很多人的梦想。不仅如此,职业教育与国家发展也息息相关。从过去的“两弹一星”,到当代的大飞机、大火箭,没有哪样国之重器的铸造没有经过职业院校毕业生之手;从托幼到养老,从生产、销售到物流,没有哪项生产生活离得开职业人才提供的产品服务。今天,很多新的热词耳熟能详,仔细梳理“5G”“数字经济”“互联网+”、“工业4.0”就会发现,热词与职业教育有着极大关联性。每一项新技术,都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来实现,职业教育正是这样的“人才摇篮”。可以说,职业教育不仅承载着个人梦想,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也承载着强国梦,决定着产业素质、代表着民族品牌。职业教育应当“香起来”“强起来”,应当承担更多更大梦想。

职业教育“香”不“香”,首先看观念。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经济社会越发展,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已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万人,初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然而,在不少人眼中,职业教育只是对普通教育的补充,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其他教育途径培养出来的人才相比是“二等公民”,不少学生将职业教育视为低人一头的无奈选项。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个人来说,要改变对职业教育的成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正确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就业观、人才观;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转变观念,实行开门办学,主动适应服务经济社会;用人单位要转变观念,破除各种歧视政策,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社会各界要转变观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浓厚氛围。

职业教育“强”不“强”,深化改革是关键。职业教育飞速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仍处于我国教育领域薄弱环节,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不足、体制机制不畅等突出问题,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的一块“短板”。现实中,每年高达上千万的高级技工缺口和技校“招生难”说明,只有深化改革,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接轨,与市场需求结合,才能加速补齐短板,做强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头是教育、一头是产业,具有鲜明的跨界性。用好改革的关键一招,就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建立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两翼齐飞;就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就要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激发办学活力。

职业教育,承担着发展重任,承载着个人梦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进入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重要。让职业教育既“香”又“强”,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尚一技之长的良好氛围,为职业教育发展增添更大的动力,激发出更大的潜力,释放出更大的改革红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十四五”时期新发展大局中谋划,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促进新动能发展和产业升级,带动扩大就业和脱贫攻坚,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04

青春的梦想青春的奋斗

新闻节选

“蓝图已经绘就,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奋斗开启下一个15年”“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中国未来发展蓝图,指明前进方向,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

((11月5日《人民日报》)

相关评论

翻开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一条条“干货”令人振奋: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到完善公共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系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策部署,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在无数青年心中点亮希望之光,激荡起澎湃的追梦动力。

无朝气,不青春。无论顺境逆境,奋斗始终是青春字典的“关键词”。不管是求学创业,还是摆脱贫困,都蕴含着同样的成功密码:爱拼才会赢。在偏远山乡,年轻的“第一书记”和乡亲们打响脱贫攻坚收官战;在工厂车间,产业工人坚守岗位抓生产;在科研院所,年轻的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攻关不停;在大学校园,莘莘学子勤奋刻苦学习……奋斗的青春最无悔,拼搏的芳华最美丽。蓝图已经绘就,未来无限可能,新时代的中国,只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一切梦想皆有可能。

无锐气,不青春。青年最具活力,青年最有激情。从北斗卫星全球组网到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从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到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无数成就的背后,凝结着青年的努力,闪耀着青年的智慧。今天,迈向“十四五”,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变局中开新局,比以往更加呼唤青年的创新力量。新时代的中国,比以往更有条件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创造。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蕴藏于广大青年的创新活力竞相奔涌,创新中国必将汇聚洪荒伟力,绽放更多时代华彩。

无勇气,不青春。疫情面前,他们是与病毒较量的生力军;汛情面前,他们是争上防汛一线的突击队……放眼望去,一个个青春身影总是活跃在艰难困苦第一线,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总是挺身而出。磨砺,让青春更出彩;担当,让青春更激昂。广大青年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就是新时代中国无惧风雨向前进的生动写照。

梦想的种子一旦播撒,便有了破土而出的力量。从现在到,青春之路充满希望,逐梦征程任重道远。永葆奋斗的朝气、创新的锐气、担当的勇气,必有青春之我、青春之中国、青春之人类。

05

以治理精度提升社会温度

新闻节选

生活的细节之处,往往能反映城市治理的精度、社会发展的温度。前段时间,江苏无锡火车站受到不少网友点赞,一张写着“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提示牌,为使用老人机、手机没电、无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xx/112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