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黄埔 记者摇篮 本 南方周末创刊于年2月11日,现已发展为极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之所以在近3年里一纸风行,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家新闻多。 这种特色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难得。笔者随机选择年1月和11月的几期南方周末,即呈现出了这一特色。比如:《新华社广告进驻纽约时代广场》(1月2日);《地方换届,削减常委有多难》(1月27日)、《谁在保卫金正日》(1月27日)《湖南官员生猛》(11月3日)、《领导,母校欢迎你》(11月3日);这些文章无一不是新闻价值很高且视角新颖的独家报道。 仅看题目,读者就会产生强烈阅读兴趣。表明南方周末非常擅于把握读者兴奋点,实现了以独家报道为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周末的独家报道并不以时效性取胜,其周报性质虽影响了新闻时效性,但这种“先天不足”也促成了南方周末走上了靠独家新闻赢人的“非常道”。 (二)高扬人文旗帜 独家新闻多的报纸不止南方周末一家,但南方周末的美誉度却无人能出其右。这说明新闻质量的优劣可以决定一份报纸是否受读者欢迎,但不能决定媒体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暨读者的忠诚度。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新闻理念有高下之分。南方周末高扬人文旗帜,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理念;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 一张报纸要成长为“大报”,必须有大理念、大胸怀、大视野,能对复杂变动的社会现实有宏观认知,微观细读的能力,还要能对社会发展大趋势有敏锐的前瞻性,南方周末即是这样的典范。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有用新闻改变社会的崇高信念。南方周末报头刊登的广告语“在这里,读懂中国”即透露出这样的理念。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含有深意,其“一纸阅尽中国”的豪气尽显。读懂中国,不仅要读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还要读懂中国的未来。南方周末在选题上很注重前瞻性,从来不局限于对单一新闻的报道,而是对同类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宏观把握事件发展的动向趋势。 比如《湖南官员生猛》(年11月3日)一文,这篇报道即将湖南纪委干部陆群和长沙县委书记公开叫板,司法局副局长廖曜中和局长拳脚相向,环保局副局长张洪峰致力于网络反腐,城管局副局长龚厚钦实名举报市长,工会主席胡劲松替弱势群体说话这些孤立事件联系起来,给读者呈现出湖南官场一批敢怒敢言的个性官员的众生相,从而引导读者洞见中国政治改革的新趋势。 (四)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理性建设性读者常有这样的印象,即连续多年读那些以“拳头加枕头”为卖点的报纸会对社会总体评价越来越低,而长年读南方周末却能让人对社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这不是因为南方周末总刊登“正面报道”,相反南方周末的批评报道比大多数报纸都多。那么,南方周末有何魔力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呢?笔者以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南方周末始终秉承理性和建设性。 同样以《湖南官员生猛》一文为例,记者并无意渲染那些读者爱看的“官场斗争”细节,而是着力挖掘湖南个性官员群体身上所代表的积极因素,以期为未来中国政治改革建言献策。 在操作这个选题时,记者一方面以细腻笔触勾画湖南这些个性官员的鲜活形象,另一方面指出了“这些个性官员无人因言获罪,虽有”领导谈话“,但也没有严厉批评,个别官员甚至有被重用的迹象。” 这一重要结论。毫无疑问,这则组合式报道透露出的政治信号具有极强的导向性,足以说明中国社会民主进步的喜人趋势。试想一下,如果更多欲有作为的官员看到这篇报道,一定会深受鼓舞,改革创新的步子也会迈得更大。 二、好选题是如何产生的好选题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为了这些抓人眼球的好选题,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一定经常苦思冥想,夜不能寐。笔者以为要想获得好选题,至少要在以下诸方面用功。 (一)实现真正意义的同仁办报在近3年时间里,南方周末能保持基本恒定的价值观和基本稳定的新闻质量,这和南方周末坚持同仁办报的理念密不可分。所谓同仁即是“同人”,指世界观、价值观一致,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人。史载“陶为人居简,不修小节。所与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 1.这段话是对“同仁”一词贴切的阐释。南方周末即是典型的同仁办报模式。《南方周末》经济部的陈涛说:“一个典型的《南方周末》人是这样的:出生在农村或者中小城镇,有一个谈不上幸福的童年,曾做过文学青年,通过个人努力而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样的人,有一点骄傲、有一点清高、有一点排斥庸俗、有一点显得有理想的样子;这样的人,有社会责任,他无法忘记,虽然自己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但小时候和他一起玩尿泥的小伙伴们现在还在社会底层挣扎;这样的人,是新闻人中的儒家—千百年来,儒家理想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这些人来说,新闻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更是他们参与社会的途径”。2.正因理念高度一致,南方周末的选题才会呈现一致的价值观导向,体现高度的人文性和前瞻性。 (二)坚持“三贴近”,真正“走、转、改”
所谓“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所谓“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些都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闻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它们是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新闻报道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工作方法。 实践证明,“走、转、改”和“三贴近”不是空洞政治口号,而是贯彻和落实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其内核的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当记者带着赤诚之心深入生活,才能采写出真正打动人并指引社会进步的优秀作品。 南方周末多年的选题都很符合这些原则。比如,其每年新年特刊都会做“记者回乡”的选题,那些春节返乡的记者总能用饱含真情之笔去记录中国大地最真实的人和事。 可以说,在新闻主管部门提出“三贴近”、“走、转、改”前,南方周末已经在自觉贯彻这些原则了。可以说南方周末已做到了以新闻价值而非以新闻宣传为核心,以读者兴趣而非以记者趣味为核心,以普通百姓心声而非以食利阶层诉求为核心,以社会进步而非以曝光假恶丑为核心。 所以,南方周末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新闻价值和宣传功能的平衡,实现读者和新闻管理者的双重认可。 在中国具体的媒体生存环境中,许多报纸始终都在为新闻和宣传间的平衡而纠结,那些在市场上无人喝彩的报纸总把做不好的原因归咎于新闻体制。但南方周末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即使带着所谓的“镣铐”,也可把新闻之舞跳得精彩。 这固然和媒体所在地的文化气候和政治气候有关,但关键还在于媒体能不能通过智慧找到生存之道和发展之路。 (三)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用“科学”方法找选题作为经济基础之上,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新闻无疑属于精神产品。但报纸作为媒体工业的一种形态,其产品流程却具有工业化特征。多年来南方周末的品质始终如一。笔者以为,这和其成熟的新闻选题方法不无关系。 1.选题应有常规套路。南方周末编辑张捷曾说“特稿选题大致分为:人物类、人群类、话题类、事件类。” 以年1月至11月间的南方周末选题为例,其典型选题有《天亮前死去》(人物类)、《逃离北上广续篇--做沙丁鱼还是做咸鱼》(人群类)、《地方换届,削减常委有多难》(话题类)、《真假李开复》(事件类)。 要想获得好选题,必须紧盯新闻热点,比如方舟子质疑李开复学历的事件,这样的热点新闻无法回避。但《地方换届,削减常委有多难》这种选题却不是光盯新闻事件就能找到的,必须有宏观关照、见微知著的眼光和视角。 2.新闻选题应有原则,有“定律”。张捷提到“南方周末选题原则为:戏剧性高度集中。戏剧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冲突性,冲突并不仅是暴力冲撞,内心挣扎也是冲突。戏剧性高度集中可表述为“四化”,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 3.以《天亮前死去》一文为例,其冲突体现为当事人内心的挣扎。记者始终以人物为核心,用细节凸显人物性格,用细节勾勒出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当然是悲剧,这种悲剧在中国又具有普遍性,从而引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即贫困弱势人群因病致贫,因贫致命。这一问题无疑也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因此,获得好选题既有偶然性,但也绝非可遇不可求。若一家媒体有优良传统,有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记者头脑中就会牢记这家媒体独有的“定律”,即形成心理积淀。 无论世事更迭还是人事变迁,只要是在中国大地之上,只要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每个孤立新闻事件总会有同类事件的“影子”。只要找到它们之间外在或隐秘的联系,你就一定会找到精彩的选题。 南方周末近年新年献词回顾年 《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 又是一年过去了,此刻的你无论怅然若失,还是踌躇满志,我们确定无疑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悄然改变。 慢慢的,你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度或更多,习惯了拇指上下左右5厘米距离的游走。这样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姿势能够产生的联想,可能是一餐饭、一场电影、一张车票、一件电器,也可能是一间房、一部TAXI、一次远足…… 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看着一年前下载的客户端,你是不是时常会记不得它是什么;面对储存卡突然爆满的照片,也会偶尔疑惑究竟它们拍在何时;北京的哪个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治疗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