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5月21日,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在昆明盛大开幕。在主峰会上,腾讯研究院发布《数字中国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推出数字中国指数,全面刻画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和个城市的数字化发展趋势,动态呈现数字中国版图演化。 腾讯研究院此次结合腾讯、京东、美团点评、滴滴、携程、快手、拼多多等合作伙伴的数据进行估算,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29.91万亿元,数字经济占比继续提升,年中国GDP总量的1/3借助数字技术实现,数字中国初具规模。 报告显示:“数字中国指数”,下设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生活以及数字政务四个板块分指数,它们分别从B端、C端和G端衡量数字化发展水平;数字中国指数增速东快西慢,南北相对平衡,并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领先;云计算对数字中国的贡献进一步显现,云计算的技术红利加快向中西部下沉,用云量与GDP、数字经济发展强关联;中国数字化进程从消费互联网为主导,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 报告亮点1“用云量”与GDP、数字经济发展强关联报告显示:年,我国用云量增长迅猛,全年用云量为.78点,较去年的.04点上升.74点,增幅达.25%。目前,用云量整体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而后线城市正在快速追赶,其中五线城市增速迅猛,增幅最高。同时,用云量同GDP呈现正相关性,成数字经济发展重要指标,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9亿元。 2数字中国指数增速东快西慢,南北相对平衡,集群效应明显数据显示,我国数字化发展进入了动能转换的新阶段,数字产业成为数字化发展的主引擎。并体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大型城市群在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作用明显,京津冀、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增速领先。具体到指数的省份排名,广东、江苏继续位居前2,北京超越浙江上升到第3位,河南上升两位位居第6,上海超越湖南上升至总指数排名的第8位。河北首次跻身总指数排名前10的行列。 具体到城市,除“北上广深”外西部双子星成都、重庆表现突出,分列5、6位,与位居7至10位的东莞、长沙、郑州和杭州等一同构成了数字城市的第二梯队。 3数字政务与营商环境、地方经济强相关,政务用云量同比增长.7%“互联网+政务服务”这一让“群众跑腿”变为“数据跑路”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采用。报告显示:数字政务正在由沿海向西部、北部地区纵深发展,呈现出“入口上移、服务下沉”的发展态势,对营商环境、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持续显现;云计算在政府间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加深,政务用云量大幅增长。 年中国数字政务整体水平稳步提升,数字政务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都有明显增长。数字政务指数比年增长32%,数字政务服务向“多服务汇聚、全流程在线”方向不断深化。 4数字文化市场下沉,文化振兴或成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科技的创新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年,中国已拥有6.75亿网络新闻用户,6.12亿网络视频用户,5.76亿网络音乐用户,及4.32亿网络文学用户等,在整体网民中占比均过半。报告推出的“数字文化”指数,汇总了头部新闻、视频、影业、网文、短视频、音乐、动漫、网游8种数字文化产品的使用总量数据,可以衡量全国个地市在数字时代的文化市场活力。 5数字化进程逐步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医疗领跑产业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正在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助力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中国数字化进程开始转向产业互联网主导并进入发展黄金期。报告显示,年,我国数字产业指数达到.64点,同比增长.10%,在数字中国指数四大分指数中规模和增速最高。 全国细分产业指数规模较去年增幅为.49%,各细分产业指数增长均值为.20%,其中医疗行业增速领跑,达.58%,餐饮、金融和教育增速也均超过%。 以下为报告的文字内容全文,由于篇幅有限,省略了大部分的图表、全部的注释、附录和一些结论的得出过程。 数字中国指数报告()全文“用云量”与GDP、数字经济发展强关联通揽全文 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 值的比重由32.28%上升至33.22%。 数字中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全国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数数值、指数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四大分指数中数字产业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已经进入发展黄金期。 云计算对数字中国的贡献进一步显现。用云量与四大板块分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用云量增幅大的地区指数排名提升明显。据测算,用云量每增长1点,GDP大致增加.9亿元。云计算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云计算将帮助各行各业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 从细分行业来看,多数行业指数增速超过一倍以上。其中,医疗、教育增速位居前二,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已成为数字产业增长的主要引擎。 产业互联网发展下沉趋势明显。年后线城市数字产业指数继续发力,从增速看逐级递增。其中,数字五线城市增幅达.57%,大幅领先数字一、二线城市。 西部地区和后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指数“后起直追”,增速赶超东部地区和数字三线、四线城市,数字文化有望成为不发达地区文化振兴的创新和普惠路径。 科技和文化的加速融合驱动城市创新发展,短视频等富媒体化内容正成为激活城市数字文化活力的重要抓手。 数字文化市场活力与地方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产业发展均表出显著正相关性,并呈现出线上线下文化消费联动发展、以IP为核心拓展“文化+”边界等融合发展态势。 数字政务整体水平持续提升,用户使用数字化政务服务习惯已经形成。 集约化建设在数字政务领域普遍开展,“入口上移、服务下沉”成为数字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政务服务的“难点”、“堵点”和“痛点”正在被逐步破解。 数字政务发展水平与地方营商环境显著正相关,提高数字政务水平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并对地方尤其是后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 数字中国篇摘要 年数字中国指数总体平稳、快速增长。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总指数位列省级排名1-5位。市级排名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成都位居前5。 数字经济发展保持较高增速。通过数字中国指数估算,年全国数字经济体量为29.9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2.02%,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至33.22%,较年提升一个百分点。同时,回归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显著。 数字产业板块增速最快,显示产业互联网是这一轮数字化进程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 年数字中国指数增长呈现“东快西慢”的态势,东部地区增速领跑。南部地区、北部地区指数增速无显著差异。 数字中国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集群效应。全国七大城市群中的城市,指数数值、指数平均增速都快于其他城市。 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在年有一定程度的加剧。根据市级指数计算的数字化基尼系数由0.55上升至0.59,数字五线城市在总指数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后线城市正在处于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由数字政务驱动转向数字产业驱动的动能转换期。 从指数看数字中国发展新趋势 1数字中国指数框架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减弱,移动互联网渗透率接近饱和,数字化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改变。消费端增长趋于稳定,产业侧有大量新机会产生。数字化发展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1]。 基于这样的背景,研究团队对数字中国指数的框架进行了升级,丰富了数据来源,并对板块构成进行了重组,以求更加精确、全面地反映数字化发展的总体态势与阶段性特点。 年“数字中国指数”下设数字产业、数字文化、数字生活以及数字政务四个板块。数字产业指数汇集腾讯ToB业务的主要工具,涵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