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节目主持人沈力 因病于7月28日 在北京逝世 享年87岁 沈力年生于江苏,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在文工团任演员,后调至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年,转业并考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 年沈力从部队转业后,命运将她推向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岗位。当时的考官是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林田。第一次考试,沈力感冒,落选了,她自己都有点心灰意冷,没想到考官们又给了第二次机会,沈力终于如愿考取,“沈力”这个名字还是她的启蒙老师齐越起的。 年,中国建立了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沈力脱颖而出,25岁的她成为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 在年5月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电视台播音员只有沈力一个人,每天国内国际新闻、文艺节目、专题节目的播音,还有节目之间的全部串连词都由她一个人播。一般情况下,沈力早上到办公室准备当天节目稿,下午拿到当天新闻稿立即备稿;晚上8点半取简明新闻稿,短时间准备之后就要播出;夜里10点左右整个节目播出完了,这才下班。 长期的播音生涯中,沈力练就了过人的背稿能力。她认为只有做到准确地复述稿件,播音员才能用目光与观众交流。 到了年,沈力还有5年就要离休了,这时领导找到她,要她不但负责《为您服务》栏目组的整个工作,还要出任栏目主持人。 接受这项任务,沈力是有着一定心理负担的:因为自己已经50多岁了,观众能否接受?而且已做了多年的文化节目的编导工作,对于吃饭穿衣等生活中的学问,实在感到太陌生了。 当时我国并无“杂志型”栏目的先例,什么是主持人?当好一个栏目主持人应该做到什么?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尚无人能给予明确答复。沈力却有自己的看法:“节目主持人,关键在‘主持’二字上。就是说,主持人主持节目应该是主动的,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节目,驾驭节目。” 沈力认识到了这一点,就立足于她的固有风格,结合栏目的实际,决定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真诚朴实,观众知心朋友”的形象出现在荧屏上。年元旦,《为您服务》开播。观众惊喜地发现,无论从节目内容还是从节目形式而言,它都有出新之处,观众反响强烈。沈力和观众建立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她说:“每当我在想象中看到他们,就会激发起我讲话的愿望。”单单一句“观众朋友,您好”,她也会说得特别有内涵,特别有感情。 沈力称这种状态为“视像意识”。这种“视像意识”经常使沈力即兴说出一些真诚亲切的话来。比如,有一次她向观众介绍4种凉食的做法,本来师傅教完了,主持人道声谢,节目就可以结束了。但沈力心里“看”到观众正在津津有味地学着时,她加了这么几句话:“观众朋友,4种凉食做好了,按说应该先请您尝尝,可惜隔着荧光屏您没法儿尝,只好请您自己动手,自己品尝了。祝您做得成功,吃得高兴!”由于这些话是她“看”到了观众的存在而引发出来的。 她提出主持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这些经验在今天仍然具有广泛的深刻意义。 年,60岁的沈力被重新聘请回中央电视台,主持《夕阳红》栏目。此时,中国电视节目形态,主持人的话语表达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沈力重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使《夕阳红》节目成为央视的品牌栏目之一。 《夕阳红》栏目定位于服务老年观众,沈力在节目中不断调适自己的位置,走近老年观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因此,她也被观众誉为“良师益友”“信得过的大姐”“知心妈妈”。 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夕阳红》和《东方时空》成为中央电视台白天收视率最高的栏目,被评为中央电视台十大优秀栏目之一。 主持《夕阳红》时,沈力语速适中,语调在抑扬顿挫中带有明快的节奏感,让老年观众在自然轻松中欣赏、接受节目内容。 回忆起这段主持之路,她说:“从做播音员一直到主持《夕阳红》,我是真心实意地在为观众服务,为他们做事。我没有虚的东西,我是真诚的,我想他们也能感受到”。 5年前,沈力老师身患疾病,近年来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与病魔做着顽强的斗争。 沈力曾用四句话总结自己的电视生涯:“主持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她曾在节目中朗诵《无怨的青春》:“若不得不分离,也要好好地说一声再见,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 我和沈力老师的初识与告别 敬一丹 年,我在广院攻读硕士学位,我的论文题目是《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这个研究方向强烈地吸引着我。当我把这个题目报给导师齐越教授的时候,我不知道能不能得到通过。毕竟,这个题目太新了,有风险,可借鉴的东西太少。齐越老师看了题目,说:“好,研究要从广播电视第一线的实践调研开始。”接着,齐越老师写了个纸条儿:沈力环同志,我的学生敬一丹要研究节目主持人实践,请你帮助她。齐老师解释:沈力环,就是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的沈力老师。就这样,我拿着齐老师的路条儿,找到了广播电视主持人的开拓者,走上了节目主持人研究之路。 和沈力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复兴门中央电视台老台。之前,我一次又一次地想象和她见面的情景,我早已熟悉了屏幕上她的职业形象,而在拥挤的中央电视台办公室,沈力比屏幕上还要平易亲切。我只是一个学生,只能怯生生提出些问题,有的问题是很幼稚的,然而沈力老师在忙碌的工作中抽出时间,给我找了大量的稿件、素材,告诉我节目主持人工作的运行方式,讲述自己的业务见解。作为最早的节目主持人,沈力老师的实践是有开创意义的。那时,我从稿件的字里行间,从沈力老师在屏幕上下的工作方式,受到很多启发。年5月,我的硕士论文完成,沈力老师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她温和的微笑让我心里很踏实。 如今,我再一次凝视答辩会后的这张留影,泪水又一次模糊了双眼。34年过去,照片上的四位老师都已经离去了。我敬爱的老师! 研究生毕业以后我留校任教,后来,我调入中央电视台,成为沈力老师的小同事。虽然我们不在一个部门工作,但时常会在台里相遇,更多的是在屏幕上见到她。从事电视工作之初,我心里就有一个职业标杆,这就是沈力老师。我想,一个电视人,如果能够像沈力老师那样,从始至终和观众保持真诚、亲和、信任的关系,那是职业的一个境界,那应该是我的追求。中央电视台50周年台庆的时候出了一本书,收录了一些主持人的表达,其中问道:你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我填写的是:沈力。 今天,重读这本书,在沈力老师的自述中,我又一次感念她对中国电视的价值,正如当年报人专访的标题,她是“第一滴水”。 当时,我刚步入了广播播音员的行列,尚未上岗,立即又让我去从事闻所未闻的电视播音工作,我茫然了。因为当时建立电视台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新兴事业。我唯一能做的是,通过实践去探索,去总结,去积累经验。 ——沈力 那时大家的工作热情特别高,每天播出前开“播前会”,做到每个人心中有数;播出结束后,还要开“播后会”,总结当天播出中的问题。大家经常为探讨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忘记了疲劳,忘记了回家。那种热情、团结、敬业和求索的精神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每每回想起那段时光,我都会激动不已。 ——沈力 通过实践,我知道了应该怎样当一名电视编导,概括地说就是:选题要准、立意要高、构思要巧、形式要活。这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使我在电视节目的采、编、播方面获得了全面锻炼,为我日后做节目主持人打下了坚实基础。 ——沈力 实践告诉我们,认真对待观众来信,重视信息反馈,这是保持栏目生命力的重要一环。现在的电视节目强调互动性,其实,《为您服务》的栏目开创了与观众直接交流和互动的先河。 ——沈力 我觉得,作为一名主持人,除了参与节目,还要非常清醒地把握好自己在节目中的位置,要时时记住,自己是群众中的一员,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摆在群众之中,与他们平等相处,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沈力 我无怨无悔地把自己奉献给了自己喜爱的电视事业,虽然那些已经封存的电视节目随着时代渐渐远去,但电视与观众之间的深情纽带永远不会断,电视人的热情和探索也永无止境。 ——沈力 和沈力老师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年6月15号。 沈力老师已经病了很久了,先是癌症,后来又骨折,她不得不长时间卧床。最近两三年去看望沈力老师都是和白岩松、鞠萍一起去的。先前她身体虽弱,还能和我们交谈,后来她更多是听我们说话,她的眼神里,有会意,有问询。 这次去看望沈力老师将会怎样呢?我们走近沈力老师,她用目光迎接着我们,已经不能说话了。家里的电视依然开着,频道选择当然是中央电视台。我们抑制着心里的难过,在沈力老师面前说些轻松的话题,从沈力老师的眼睛里,我们能够感觉到她在听。久病的沈力老师一直保持着平和得体的模样,我们和她见面能够感受到她一如既往的温暖。 告别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平静地说:“沈老师,过一段时间再来看望您!”沈老师用目光道别,静静的。 (转载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