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比分析文综——政治 新课标全国III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高考专版(12)A第二版题海泛舟14题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高度相同,而且二者均考查了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和认识论道理,本题问题(1)的设置和高考题问题(2)的设置完全相同,本题问题(2)的设置和高考题问题(1)高度相似。 新课标全国II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高考专版(12)A第二版题海泛舟第2题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相同,考点均是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意义,本题有3个选项和高考题选项设置基本一致。 新课标全国I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第24期A报题海泛舟第二版第13题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相似,本报13题问题(1)与高考题问题(2)设问相似,考查知识点相同,答案部分相同。本报13题问题(2)与高考题问题(1)设问相似,考查角度相同,答案基本相同。 新课标全国I卷 高考真题 (注:清除图里面的勾叉) 本报对应试题 第1期B报超级题霸第二版12题 读者点评 背景材料均为国家支持生产,对供给产生的影响。命题思路和考查的知识点完全相同,均是利用曲线图考查供给变化,图形设置及答案完全相同。 新课标全国I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第23期A报第三版题海泛舟第8-9题 读者点评 背景材料高度相似,考查角度和知识点相同,答案相同。 江苏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高考专版(12)B报第二版13题第(1)问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高度相似,考查角度相同,设问相同,均考查发展分享经济的意义,答案完全相同。 新课标全国II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高考专版(10)A报第二版时事回眸 一、经济生活角度 读者点评 材料相似,设问角度相同,考查的知识点部分相同,答案部分相同。 海南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高考专版(7)A报第三版题海泛舟第6题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高度相似,设问完全相同,考查角度一致,选项设置高度相似,答案相同。 天津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23期B报第二版题海泛舟第4题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相似,设问基本相同,考查知识点一致,答案部分相同。 新课标全国III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创新卷(十四)A卷第4题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相同,设问相似,均考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正确选项的设置亦基本相同。 浙江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创新卷(15)A卷第13题第(1)问 读者点评 命题材料相似,本报创新卷(15)材料包含高考题问题(1)的答案,本报创新卷(15)问题(1)与高考题问题(2)设问有相似之处,答案部分相同。 天津卷 高考真题 本报对应试题 12期B报第二版超级题霸12题 读者点评 背景材料均为现代科技促进文化的传播。命题思路和考查的知识点完全相同,。 高考对比分析文综——历史 新课标全国卷I 高考真题 35.您,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督促欧洲国家方面现=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急事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洲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洲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29期(B)第3版专题检测(二) 1.美国在实施“马歇尔计划”时,要求欧洲国家必须展开经济合作,并作为整体提出共同的受援计划。美国的上述要求() A.是为了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B.是为了美欧共同实行“冷战” C.推动欧洲国家间的通力合作D.消除了西欧各国之间的矛盾 读者点评 1.两题的题干材料极为相似,均提到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相关情况。 2.两题的选项设置极为相似,考查角度也完全相同,均考查了“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新课标全国卷II 高考真题 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高考专版第(12)期名师押题摸拟(六) 3.“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经”。下图为石经部分残石的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 ) A.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为隶书B.反映了东汉思想的繁荣活跃 C.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D.是研究汉代儒学第一手资料 读者点评 1.两题的图片高度相似,一个为三体石经,一个为一体石经。 2.两题的选项设置极为类似,考查角度也完全相同,均考查了汉字与书法艺术。 新课标全国卷III 高考真题 45.(15分)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30期(B)第3版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籍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侵入中国,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的?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读者点评 1.两题材料相似,均出自吕思勉先生的著作。 2.两题设问相似,考查的知识点相近,均考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及影响。 浙江卷 高考真题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19期(B)第3版 1.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 A.重视智慧发展B. ) A.道教B.佛教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读者点评 1.两题材料的表现形式完全相同,均以诗歌形式呈现。 2.两题考查的知识点完全相同,都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的宋明理学。 江苏卷 高考真题 18.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 A.现实主义流派B.浪漫主义流派C.印象主义流派D.现代主义流派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24期(B)第3版专题检测(四) 12.画家在《卡思维勒像》中以卡思维勒为描绘对象,用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把人像分割成长方形、半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形状,然后又重新组合成新的视觉画面,突破了传统绘画被动摹写的框条,按照画家的主观理解去画,自由拼凑画面的色彩和形体。这幅作品属于() A.浪漫主义美术B.现实主义美术C.印象画派美术D.现代主义美术 读者点评 1.两题的材料均突出反映了美术的繁荣。 2.两题的选项设置完全一致,考查角度也完全相同,都是从具体的美术作品考查所对应的美术流派。 北京卷 高考真题 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利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D.增加财政收入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创新卷(十六) 3.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某些大地主为了自己眼前利益而藏匿土地、隐产逃税,他们最激烈反对的措施是() A.均输法B.市易法C.青苗法D.方田均税法 读者点评 1.两题的考查角度相同,均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相关内容。 2.创新卷上该题是对高考试题的直接体现。 天津卷 高考真题 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25期(B)第2版综合检测(二) 8.根据记载,最初的纸币——“交子”应该是由民间商人联合发起,之后被政府承认和应用,开始的它还只是进行商品大宗交易时的辅助手段,并非普通百姓日常所需。由此可见,交子的出现() A.是市场发展的表现和需要B.说明重农抑商局面打破 C.表明政府专卖政策的破产D.民营手工业地位超过官营手工业 读者点评 1.两题均涉及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 2.两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均考查北宋的“交子”。 新课标全国卷I 高考真题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9)期(A)第3版专题检测(一) 1.汉字中许多形声、会意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古人耕曰耕,牛耕曰犁。”读右图这个“耕”字,我们可以确知中国古代() A.土地私有得到发展B.精耕细作开始确立 C.小农独立经营普遍D.生产力水平较低下 读者点评 1.两题均以图片的形式呈现。 2.两题考查的知识点完全相同,均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新课标全国卷II 高考真题 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年后死亡率上升,-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年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 ) 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 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 本报对应试题 16屆高三历史高考专版(12)(A)第2版高考信息卷(二) 11.19世纪70年代开始,某城市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开始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伦敦B.杭州C.莫斯科D.东京 读者点评 1.两题材料相似,考点相同,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工业革命的相关问题。 2.两题出发点相同,均以英国工业革命导致的环境问题作为设题情境。 新课标全国卷III 高考真题 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年至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本报对应试题 届高三历史创新卷(十二)(B) 1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示意图 (1)材料一中三幅图表明中国近代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简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12分) 读者点评 1.两题的试题情境相同,均以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为切入点设题。 2.两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均考查了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开放的格局、特点、原因和影响。 浙江卷 高考真题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贴。”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贴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贴,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与那百姓一个户贴。”这说明() A.《实录》与《户贴》,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高考专版5(A)第1版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读者点评 1.两题均考查了不同类型史料之间的相互印证与对比分析。 2.本报试题作为一文的例题与文章相呼应,培养并提高了学生比较分析史料的能力。 江苏卷 高考真题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历史第24期(A)第3版专题检测(二) 2.宋代李处权作诗说:“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该诗讴歌的器具() A.标志着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重心的转移 C.能够喷珠溅玉,浇灌农田,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D.依托水力,鼓风冶铁,促进了铁农具的生产和推广 读者点评 1.两题材料的表现形式完全相同,均以诗歌形式呈现。 2.两题考查的知识点完全相同,都是考查中国古代的灌溉工具 北京卷 高考真题 37.(36分)“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邓小平 材料二严复认为:“西之教平等,故以公治而贵自知”“将教育者,其实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年,蔡元培批评清政府的教育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编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神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10分)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创新卷(十三)A卷 材料一“文革”时期毛泽东改变上层建筑的方案关键在于中国教育制度的根本转变。首先,它致力于扩展乡村教育,以此来保证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享有同等机会,同时扩大受教育劳动力的数量。其二,它尝试通过将工作与学习的结合来达成教育制度的质的转变。第三,它力图扩大城市基础教育,使工人子弟获得进入中学的机会。 ——布拉莫尔《教育领域的革命》 材料二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达到: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广泛的发展,高等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10分) 读者点评 1.两题均以材料题的形式呈现。 2.两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均考查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特点。 天津卷 高考真题 11.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本报对应试题 16届高三第4期(A)报第2版 2.年1月爆发海湾战争,在安理会表决海湾战争决议时,中国投了弃权票(即,不反对,亦不赞成,要害是不反对),实际为战争开了绿灯;年3月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伊拉克战争。对伊拉克战争,中国等国家明确反对,以至美国最后是绕开安理会发动战争。中国对两次战争的态度说明() A.中国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B.奉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C.中国推动了国际问题的成功解决D.中国与美国存在意识形态的对立 读者点评 1.两题题干材料极为相似,均涉及我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态度。 2.两题均反映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即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高考对比分析文综——地理 年文综高考刚结束,《当代中学生报》地理组传来喜讯,全国三套试卷都有题目命中。有图有真相: 其一:全国一卷地理7-9题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对应《当代中学生报》高考专版一(第25期)第4版《渤海海陆变迁》一文,材料一致,区域相同,用图相似。都探究了渤海贝壳堤的形成过程。探究角度和高考试题相同相。 其二:地理全国二卷第3题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D技术水平 对应《当代中学生报》高三第13期B版第3版A卷第2题。材料相似,设问与答案一致 其三:地理全国卷三第1题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1—3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离原料产地较近B.离消费市场较近学.科.网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对应《当代中学生报》3A创新卷(五)第10题区域与设问完全一样: ······························································· 喜欢的话,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 添加白芷酊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