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华小记者与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合影

图为鲁白演讲

图为杨志刚演讲

图为新华小记者在现场提问互动

图为新华小记者采访观众

图为新华小记者采访小观众

图为本次活动的四位嘉宾,左起: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清华大学教授鲁白、行星科学家郑永春

11月26日下午,新华小记者来到上海科技馆,参加主题为“科学家与博物馆的互动”的“科学+X”论坛,近距离与科学家采访互动,大大开阔了眼界,感受到科学世界的奥妙及其独特的魅力。

虽然当天的上海下着沥沥细雨,但依然无法阻挡新华小记者对科学的热爱。人的报告厅场地座无虚席,就连走廊上还有许多站着的热情观众。

下午13:30,在主持人简短的开场白过后,“科学+X”论坛活动正式开启。第一个登台演讲的是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神经科学家鲁白,他的报告题目是《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鲁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为大家描述出大脑的构造以及它是如何分工工作的。他讲道,我们的大脑有感觉,运动,记忆,情感,认知的功能。而前额叶作为大脑最重要的区域之一,有着逻辑推理,规则学习等重要功能。小记者们认真聆听,仔细做着记录,对科学知识的汲取表现出无比的渴望。

第二个登场的是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他的演讲题目是《科学与艺术在上海博物馆碰撞融合》,他引用康定斯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它们是人类客观地或主观地看待世界的典范”这番话,表明了现如今,博物馆已不仅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化遗产的机构,还成为服务人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休息过后,全场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行星科学家、科普作家郑永春登台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未来一百年,人类能到哪里?》。他一上台,便热情的和大家互动,“你们觉得未来一百年,人类能到哪里呢?”有人回答火星,有人回答宇宙的尽头,小记者也积极参与互动,现场气氛热烈融洽,欢笑声不断。

接下来,郑永春便用抽丝剥茧的讲述方式,逐层探讨宇宙的奥秘,他用歌词的方式探寻无尽的太空,“水金地火岩石星,木土天海汽态星,小行星带居中间”,歌词朗朗上口,让原本枯燥复杂的天文学变得生动有趣。小记者们也纷纷拍照记录,感叹人类在宇宙面前如此渺小,大大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天文学知识。

最后,郑永春画龙点睛,表明人类应怀着谦卑之心,探索之心,忧患之心,合作之心去探索宇宙,胸怀宇宙天地宽。

最后登台演讲的是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他的演讲题目是《科学博物馆:从保存过去到启迪未来》。对于过去他表示,应该保护好藏品,延长其寿命,为展示、教育、科研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唤起公众对科学内涵的理解。关于未来,他认为,应该打造“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三馆合一,为多领域科学家提供施展空间。

论坛在观众的意犹未尽中徐徐落幕。随后,小记者们采访了一些到场的观众。整个下午,新华小记者在科学家与博物馆的跨界碰撞中,开展了一场精彩且难忘的头脑风暴,学习要用科学的视角认识世界,除此之外小记者们还了解了人类在宇宙面前的渺小,丰富了自己的头脑。(国诗佳)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北京白癜风医院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mt/5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