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日照5月12日讯现在,很多海产品已经走上了海水养殖的道路,但是海肠的人工养殖起步比较晚,探索之路也比较艰难。五月初,日照市万宝水产公司养殖区通过“大水面池塘养殖技术”养殖的海肠成功出池,这也让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与日照结下了不解之缘。

养殖区里,眼前的这些圆筒状,戳一下还有弹性的小东西就是海肠,虽然其貌不扬,却足以让陈宗涛感到惊喜。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说实话还是喜出望外,比我们想象的要好。当时对它的生长规格,说实话没有太多的期许,因为这个池塘更接近于外海自然环境,水并不是特别肥,能长到这个个头,超出我们的想象。

陈宗涛的喜悦之情来源于他在日照研究海肠人工养殖技术近三年的探索终于有了“结果”,而他和海肠的“缘分”,还要从二十年前说起。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我是年上研究生,研究生的课题包括我的毕业论文,做的就是海肠生活的发育史,也算跟它产生了一辈子的一个缘分。

陈宗涛说,最开始研究海肠只是为了顺利通过研究生毕业论文,但随着对这种海洋生物认知的加深,他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海肠是一个很冷门的生物,是咱们北方的一个特产种。我们最早实验室里做这个东西不是为了产业化,就是为了从科研的角度,从科学的角度。这些年随着市场的发展,这些东西的涨价是谁都预想不到的。我们实验室,包括我们平台也是觉得我们有这个情怀,也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让它走出实验室,让它真的造福于全国的大众。

想要实现海肠的产业化养殖,最重要的就是首先要打通最核心的环节:苗种繁育。在研究生期间,陈宗涛和导师张志峰教授团队一起,不断钻研海肠的人工育苗课题,年,他们开始在山东省内寻找适合投放海肠苗种的室外“宝地”。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首先海肠就是要活在一个自然的底质中,这个底质中需要有一定沙的含量,像这种自然的沙底的、自然条件保护很好的地方不太多。

经过近一年的考察,年春天,张志峰教授团队与日照市万宝水产公司成功“牵手”,陈宗涛作为日照海肠养殖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开始着手指导海肠人工育苗后的“大水面池塘养殖”。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日照这边都是沙滩,万米长廊的沙滩。它既不像渤海湾冬天那么长、那么冷,又沾了一点点像江苏北部这样的气候,它的水温来说比北部要更高一点,更适用于前期做实验这个物种快速生长,自然的水质条件比较好。

从实验室到室外池塘,从人工干预到“看天吃饭”,陈宗涛和团队成员遇到了不少困难。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在大自然之下,我们所有人为的力量都显得特别渺小。当时在万宝选了四块试验田,在外面的一块试验田当时就出了一些问题,就是有一些自然的换水条件,我们前期调研的时候,没有调研到的,就造成了它的水质变化特别大,超出了海肠所能承受的范围,就造成了在外面有一块试验田最终结果不太好。

日照市万宝水产集团总公司办公室主任张传欣:从我们合作以后,他们基本上是每个月来一次。在现场对我们进行一些指导,路程也不近,包括疫情期间也不容易,他们在这个工作上倾注了心血。

失败没有让陈宗涛他们停下钻研的脚步,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现在,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它实现了从自然发展到人为扩增扩繁,可以说是一个质变的阶段,对咱们日照当地的水产养殖业来说,增加了一个经济种。日照在这一个点上也给全省甚至是全国都做出了一个示范,这次真是一个排头兵的意义。

大水面池塘养殖海肠的成功,打通了海肠人工养殖的最后一关,为海肠在我市大范围人工养殖和资源恢复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让陈宗涛对未来信心满满。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博士陈宗涛:对个人来说是一个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所以说日照这个地方说实话是很有感情的。这只是在产业化方面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可能要跟各级政府,和当地的一些合作社也好积极推广,要做一个规模化推广,如何让老百姓都能接受它,如何让老百姓都能从中受益。(日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媛媛弘强忠满)

责任编辑:linxi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mt/13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