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金坛茅山非遗人物//

一把刀,一辈子。——杨兆群

杨兆群儿时住家右手边有个刻图章的老伯,他去玩耍时就会帮着老伯磨刀、磨黄杨木,一来二去的习得了一些刻刀的基本技法。而杨兆群住家的左手边又有个做鞋花的人家,他也常去玩,看着那些有趣的鞋花花样,杨兆群不禁“融会贯通”了一把,试着用刻刀去刻那些花样。那时的他不会想到,自己这辈子都离不开刻刀了。

PART.01艺术人生

杨兆群出身农村,从小喜爱画画。初中时,在美术老师姜兆芝的指导下,杨兆群创作的刻纸作品《样板戏人物》入选县中小学生美术作品展。年,20岁的他被选入县文化馆的美术培训班,一边画广告画,一边创作。年元旦,杨兆群的刻纸作品《大干促大变普及大寨县》入选了江苏省首届农民画展,这件事得到了县文化馆的重视。时任文化馆干部的周蕴华老师特意召集了一批人来进行刻纸创作,杨兆群正是其中一员,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杨一刀”。

这段时间成为了金坛刻纸的“黄金时代”。

年,省美协准备选送金坛刻纸到挪威、芬兰展出。赶制作品的时候,金坛地区发生地震,为了不耽误送展,24岁的杨兆群在地震棚内加班加点完成了作品。最终送展的《普天同庆》等作品获得了国外艺术界的好评。

年,杨兆群回到老家朱林镇,在电影院画电影广告,还是离不了刻纸"本行”。“电影《葫芦兄弟》上映,这个题材本身就很有刻纸的味道。我在用于宣传的幻灯片上,用刻纸的形式表现电影广告。"其中一套刻纸幻灯片作品《春到十里湾》还获得了江苏省二等奖。

刻纸是个精细活,一刀不慎,全幅作废。杨兆群的刻工了得,绝少废品,且刀法细腻、线条流畅、顿挫有力、内柔外刚,因此有“杨一刀”的雅称。他的作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创意新颖别出,构图精巧雅致,造型生动简洁,具有挺拔、明朗的个人风格。

▲杨兆群《丰收的喜悦》

▲杨兆群《华夏一家亲同为圆梦人》

北京申奥成功后,杨兆群萌生了为奥运献礼的想法,于是他和几位民间刻纸艺人组建了5人创作小组,开始了长达4年的巨幅刻纸创作。为收集一手资料,杨兆群多次赴雅典、伦敦等地考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年12月,一幅长29米(象征第29届奥运会)、高2.米(象征2年奥运)的刻纸作品——《从雅典到北京》创作完成。2年7月29日,这幅金坛刻纸的登顶之作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给予其高度评价,并亲自来函表示祝贺。

▲《从雅典到北京》局部

随着阅历的增长,杨兆群的刻纸愈发显得圆润、内敛而又不乏张力。他的《华夏一家亲,同为圆梦人》等多幅作品均入选为中央网络电视台公益广告。

如今《从雅典到北京》缩微版以及《华夏一家亲》正安静地陈列于东方盐湖城的刻纸博物馆——纸花阵中,而杨兆群与东方盐湖城合作的刻纸主题临展也屡屡举办,吸引着万千游客的目光。

▲《从雅典到北京》缩微版在东方盐湖城纸花阵展示

纸花阵里呈现着刻纸起源、技艺及当代创新,除了观赏打卡,也非常推荐手拿刻刀,聚精会神地体验非遗魅力。

PART.02因爱追寻

通过一次交流活动,杨兆群将参与南京大学举办的剪纸培训班的一批剪纸艺人请到了金坛。他惊讶地发现,这群上了年纪的艺人表现出了很高的技艺和创意,但其中有些艺人的生活境况不佳,手艺也无人传承。

“很多剪纸老艺人,尽管没有‘传承人’的头衔,但手艺非常精湛。"杨兆群说,这让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去拜访他们,向他们‘取经’。"

▲高金爱母子与杨兆群合影

年5月,杨兆群开启了这段寻访之旅,第一站是延安的安塞,这是一个剪纸大县。当时,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金爱已经88岁高龄。"她家只有一间房子,她跟儿子住在一个炕上。她给我看她的剪纸,让我挑。我象征性地挑了7张不同门类的作品,不好意思再拿了。”

离开高金爱老人家,杨兆群在山顶停下脚步,回过头拍摄老人住的房子。这时,老人的儿子追了过来,送上了5斤小米和一卷报纸。"我们熟悉那份报纸,就是刚才在她家看到的,包着只老虎的报纸。那年是虎年,老人剪了只老虎,她把其中50只送给了我。高金爱老人觉得作品摆在杨兆群这边比摆在她自己身边好。我当时激动得不得了,怎么也不敢想,她会给我这么多。"而在之后的日子里,杨兆群带着这些作品去了很多地方展览、讲课,帮老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遗憾的是,距离一年相差一天,高金爱便去世了。"得知消息,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杨兆群说,他暗自定了一个目标:要走访位70岁以上的剪纸老艺人,并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1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累计行程达数十万公里。截至目前,杨兆群已走访了76位剪纸老艺人,其中年纪最大的多岁,最小的70多岁。通过走访,杨兆群收集了大量的剪刻纸艺术精品,这些作品从明清到现代,各具特色。

截至目前,杨兆群走访过的76位剪纸艺人中,已经有16位过世了,杨兆群觉得自己是在和时间赛跑。杨兆群说:“我现在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到外省寻访民间老艺人,辗转各种交通工具,体力和精力等方面明显不如从前,但一想到自己是在为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做一些事情,内心就很欣慰。”杨兆群把自己寻访民间老艺人的故事,放到了他出版的《当代剪纸家》一书中。

每从一位民间老艺人那里学到的手工技艺、刻画元素,杨兆群都尝试融入金坛刻纸,在艺术呈现上创新形式,努力将本地刻纸技艺发扬光大。杨兆群说:“很多珍贵的剪刻纸作品总要有人去收集整理,不然以后大家就再也看不到了,希望我的努力能为国家剪刻纸艺术留下珍贵的资料和历史记录。”杨兆群将寻访百位中国民间剪纸老艺人、抢救民间剪纸艺术,视为自己的使命。

PART.03传承创新

传统文化从来不是一潭死水,它是在不断流动变化的过程中延续自己的活力。

杨兆群也深深明了这一点,所以他并未固守技艺本身,而是在不断的跨界中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除了时尚商品,杨兆群接连与汽车、手游、内衣品牌合作,用金坛刻纸的魅力为品牌形象助力。

当然,杨兆群在创新发扬传统技艺时,在传承上也未有懈怠。他经常组织刻纸培训班给大家教授刻纸技艺。

“我记得前年元旦过新年,他们搞一个活动,我教他们剪纸、刻纸。12点结束后没有人走,他们一定要把手上的完成。这次我们在金坛图书馆办了一个培训班,招收了一部分人,事后这36个人写的培训感想,就把对金坛刻纸的兴趣全部调动出来了。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喜欢金坛刻纸,传承金坛刻纸。”杨兆群如是说。

如今已临近兔年新年和寒假,杨老师正筹谋着与东方盐湖城——这个“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的平台——合作开展国风冬令营,将非遗刻纸的内容融进去,让孩子们与传统文化来一次亲密的接触,一场场文化意蕴深厚的研学之旅即将开启。

补充材料

杨兆群,江苏金坛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兆群先后有百余幅作品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或入选国内外大展并获奖,其中《从雅典到北京》《丰收的喜悦》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大团结》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江苏省档案馆收藏;《江南抗日之春》《水乡盛开大寨花》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丰收的喜悦》《鹊桥会》等作品同时还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来源:曙色东方,文字有删改

责任编辑:翁心源

统筹审发:周晔

声明:本文由原创或编辑整理。相关转载内容只为公益分享传播之用,非商业用途。文章或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遇到: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邮箱:

qq.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mt/134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