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佳药物 http://www.znlvye.com/m/ 为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连云港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特别是贯彻总书记对连云港“后发先至”和“打造标杆示范”的重要指示精神,扛起“三大光荣使命”,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连云港召开“奋进新港城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这十年,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厚积薄发,全力打造“中华药港”; 这十年,连云港打造出完整的风电装备产业链; 这十年,连云港企业制造的碳纤维打破国外垄断…… 8月16日,“奋进新港城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创新驱动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十年来,连云港高水平推进建设创新型城市,在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公民科学素质培养、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01 全市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连云港作为苏北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一直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位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全市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88.17亿元,是年的3.9倍;占GDP比重达2.37%,连续三年苏北第一,较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涨幅高于全国0.55个百分点、全省0.43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3%,较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涨幅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全省1.2个百分点。 陆续获批国家高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省级高新区和首批省级农高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落户连云港并全面开工建设;沿海三市率先创成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最新排名列全国第54位;国家高新区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表彰激励,最新排名列全国第66位,创历史新高。 5家单位和1名个人荣获首届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奖,获奖企业数苏北第一。累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8项、省科学技术奖90项,其中,碳纤维领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医药行业产生了首位本土院士。 02 人才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按照部署要求,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我市以花果山英才“双创计划”、“工程”为引领,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引育体系。截至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89万人,较“十二五”末增加18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达1.47万人,位居苏北五市之首;自主申报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数位居苏北前列;康缘药业董事长肖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我市本土院士零的突破,成为全省首位民营企业家院士。 先后出台“人才20条”、园区人才“十个一工程”、惠才强企“八条措施”等政策文件。今年,我市发布“1+6”人才政策,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2.0版人才新政。 全市10条产业链重点企业中,市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占比超80%。 我市着眼人才所需所盼,一网通办、一帮到底,市级人才专项资金由年万元提高至年的1.4亿元,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更加完备。 03 知识产权工作助力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知识产权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到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3个、省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9家。 十年来,全市新增专利授权件、发明专利授权件,年均发明授权量是年末的1.82倍;新增PCT专利申请件,是年末的5.22倍;万人发明专利达到11.55件,比年末增长7.88件。有效注册商标达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注册80件。地理标志产品(商标)达24件。 04 全民科学素质获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全力加强基础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参与、普惠共享”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生态。 市政府成立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工作计划。累积举办余项科普活动,发放宣传资料余万份。 青少年群体中,近1万名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奖项;开展农业相关培训咨询服务余场,培训高素质农民10余万人次;总结推广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先进操作法余项;开展针对老年人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余场次。 完成市级科技馆主体施工,建成3个县级科技馆、6个流动科技馆、2个农村中学科技馆、2个社区科普馆,建有52家专业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年访客量达30余万人次。逐步形成信息化科普传播矩阵,建成科普e站个。 05 高校服务地方发展 一直以来,江苏海洋大学扎根连云港办学,精准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和沿海发展需求,走出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共生的办学之路。 学校坚持内聚外合,推进海洋科技创新资源跨界整合。学校有博士学位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0个,与政府部门和重点企业联合共建7个产业学院。 同时增强海洋科技创新,助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先后与余家在连企业共建校企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研究生工作站等各级各类平台载体多个。学校在脊尾白虾—三疣梭子蟹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形成优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产值68.5亿元,新增利润20.9亿元;在近岸海域海洋初级生产者应对全球变化尤其是海洋酸化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创新性发展大型海藻轮养技术,先后培育出紫菜优良品系10余个,推广面积约20万亩/年,每年为紫菜产业贡献直接经济效益逾亿元。在海洋生物领域,学校利用自身的蛋白质技术平台现已开发出47种快速限制酶,涵盖行业内80%以上的应用,产品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从海洋微藻中提取DHA油脂的关键技术,参与项目“生物法制备二十二碳六烯酸油脂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发布会详细内容 请扫描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