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http://m.39.net/pf/a_5131646.html

已从黄敏老师获得转载权限。

本文节选自:《外语电化教学》年第1期,第49-54页。

黄敏副教授

刘军平教授

四个阶段

  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始于年上海市率先试行的“外语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简称SIA),截至年底,已先后推出十余种翻译资格考试。根据不同时期翻译资格考试的特点,—年这20年的探索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调整阶段。

起步阶段(-)

  —年可以被看作中国翻译资格考试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SIA一枝独秀。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最早意识到翻译人才在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于是在年5月将SIA确立为上海市紧缺人才培训工程项目之一,并于年6月正式开考。作为中国翻译资格考试的首创之举,SIA在设计开发之初,既无国内经验可循,也无法借鉴国外的同类考试,而且当时少有高校开设口译课程,缺乏翻译测试理论研究。因此,从测试内容、测试形式、评分标准等多方面看,SIA所谓的“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仍属于语言能力测试的性质(黄敏,)。尽管如此,SIA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满足了当时上海及周边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广大翻译爱好者的学习兴趣,引领了高校和民办机构的口译培训热情,为中国口译人才的培训和考核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发展阶段(-)

  SIA经过五年的精心培育,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除了两个国家级的翻译资格考试,这个时期还陆续推出了另外几种翻译资格证书,包括年厦门大学推出的“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简称EIC)和福建省外事翻译中心启动的“福建省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以及年由上海市人事局推出的“商务口译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考试”(简称BIAT)、江苏省人事厅和南京大学联合推出的“江苏省外语口语/口译等级证书考试”和全国商务英语翻译专业委员会推出的“全国商务英语翻译考试”(简称ETTBL)。   原本一枝独秀的SIA也在继续发展,增设了考试项目,探索了新的考试形式,并开始在上海以外设立考点。由于国家人事部门的强势介入和翻译专业院校的积极参与,基于SIA前期的实践,借鉴国外翻译资格考试经验,加上语言测试理论开始被引介到口笔译测试领域(穆雷,;刘和平,),这个阶段的翻译资格考试在测试内容和形式、评估方法和标准等方面的设计开始体现翻译职业技能的要求和翻译测试的真实性原则。CETI开始实行半直接型录音考试,测试材料参照真实口译情景,并以实际完成相应翻译任务的能力为主要评分标准,在多个方面体现了创新。EIC注重口译测试理论研究,尤其是基于Bachman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测试评分标准(陈菁,)及其细化的评分量表(陈菁,),并且通过口语化考试材料和考前发布会突出了口译测试的真实性原则。BIAT开启了我国专业类口译认证模式,采用听译、视译和视听译等真实情景下的多种口译形式,并且创造性地利用计算机化的测试与评分技术。ETTBL是单一题材商务类翻译考试,专门测试考生在商务工作环境中的应用翻译能力。而CATTI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考试,面向全社会统一实行并与职称评定相挂钩,CATTI的实施是中国翻译职业化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然而,这个时期的翻译资格考试,尤其是CATTI和SIA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考试,在测试内容、形式和评分标准上明显表现出强调语言能力、忽视翻译技能的倾向(刘和平,:96-97)。因此,这个时期仍处于语言测试向职业资格考试的过渡阶段。

繁荣阶段(-)

  —年目睹了中国翻译资格考试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尤以CATTI发展最快、影响最大。CATTI考试级别逐渐齐备,语种不断丰富,体系日趋完善。年1月启动的证书定期登记与继续教育制度标志着我国翻译资格认证与翻译行业管理更加规范和成熟。年批准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MTI)为CATTI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在年CATTI实现与MTI的接轨后,考生人数持续大幅增长。为进一步加强与MTI的接轨、缓解评分员不足的状况,秋季起CATTI开始招募MTI培养单位的翻译教师参与阅卷,进一步发挥了CATTI对高校翻译教学尤其是MTI教学的反拨作用。继年起各种证书开考以后,尤其是年CATTI施考以来,不少人(包括SIA专家组成员)都担心SIA的存在必要和发展能力。然而,经过十年的发展,SIA已经建立了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大举在全国增设考点,加上年上海世博会注入的活力,考生人数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截止到年春季,SIA考生总数突破了万,在考生人数上继续领先全国。   厦门大学口笔译资格考试中心(简称ACIT),已经不满足单纯组织EIC,先后增设了俄语口译和日语口译考试。厦门大学与台湾科技大学于年联合主办了“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为ACIT的发展和推广提供了更高的平台。厦门大学于年8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口译学研究所,为ACIT考试提供了更专业的理论支持。作为专业类翻译资格考试的代表,ETTBL注重加强与高校(尤其是二、三本院校)翻译教师的联系,年以来每年都组织教师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到年上半年,ETTBL已在全国21个省市设了考点。NAETI也在继续拓展,年10月在原有三个级别的基础上增设了四级,年下半年开始把笔译和口译独立开来。   这个时期,又有一些新的翻译资格考试陆续推出。年3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技能鉴定与饮食服务发展中心设立了“商务英语翻译师职业资格认证”,与ETTBL一样,专门针对商务英语翻译从业人员。同一个月,上海市会议与商务口译考核办公室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推出了“联络陪同口译水平认证考试”(简称LEIAT)。与之前推出的BIAT一样,LEIAT也是专门类口译认证,采用特别开发的计算机化考试与评分系统。年由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批准设立了“全国商务外语翻译技能等级考试”(简称BTT)。年,辽宁省翻译学会与大连翻译职业学院合作,通过培训发证的形式推出了英、日两个语种的中级笔译资格证书。总之,由于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开放大环境的激励,企业和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持续上升,翻译职业化趋势不断明确,翻译专业教学和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使得这个阶段的翻译资格考试日益呈现出大规模、社会化、职业性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普遍特征。

调整阶段(-)

  在历经八年的繁荣期后,中国翻译资格考试于年进入了调整阶段。多个翻译资格考试项目纷纷进行了改革,一些项目因各种原因选择退出,而同时又有新的考试项目以全新的设计开发理念加入进来。年,CATTI以施考十周年为契机,开始提升规范化管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不仅大幅下调了考务费,还开始利用新技术加强考试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建成“证书查询库”,启动计算机阅卷和命题管理系统研发,并在年下半年成功试用了“口译阅卷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口译阅卷的效率和质量。SIA从年11月起改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进一步理顺了考试的组织管理架构。ACIT于年下半年开始与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实行考试和培训相结合的模式,考生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并通过考试后可同时获得ACIT认证和厦门大学继续教育证书。BTT自年11月起全部启用计算机化的测试形式。由于和CATTI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而且考试费用偏高等原因,NAETI的影响力进一步下滑,考生规模持续萎缩,最终导致年被取消。BIAT和LEIAT尽管考试概念清晰、设计科学,但因为组织不力、推广不够,遗憾地退出了翻译资格考试。   调整期最大的亮点是推出了两个新的翻译资格认证项目,即联合国语言人才培训体系(简称UNLPP)和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评估与培训体系(简称LSCAT)。UNLPP和LSCAT不约而同地将考试项目提升到了语言服务能力评估的层面,但测试内容目前实际上还是翻译能力。UNLPP于年3月正式推出,设计开发独具匠心,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翻译资格认证经验,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创新。UNLPP设有考试认证和“培训-申请”认证两种方式,以专业领域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认证类型和专业认证方向,体现了专业化的职业需求,并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财经、法律等不同专业领域。UNLPP开发了翻译、语言服务管理、计算机辅助翻译类课程,试图实现考试培训与高校课程的相互置换,在国内翻译资格认证探索历程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UNLPP在培训课程和考试内容中加入了“职业道德”,这在中国翻译资格考试实践中还是第一次。遗憾的是,由于CATTI和SIA多年建立起来的地位十分稳固,UNLPP很难在考试认证上得到考生和市场的青睐,而且它引以自豪的课程置换和“培训-申请”认证模式似乎并未得到高校和考生的积极响应。一些接触过UNLPP体系的高校翻译教师认为,该体系的课程开发、培训师资、考试内容等尚不完善,而且其培训理念与考试构念并未取得高校广泛共识,加上高校体制所限,其课程置换的做法暂时无法得到大多数高校的认可。   同年,中国翻译协会推出了LSCAT培训与评估体系。顾名思义,该体系不是传统的资格考试,也不是对翻译资格的认证,而是强调对以翻译为中心的语言服务人才的能力进行评估。尽管如此,LSCAT回应了翻译市场和翻译测试研究多年来的诸多呼吁和诉求,在多个方面体现了翻译资格认证的发展趋势。LSCAT设计之初采用考培结合的方式,针对口译、笔译、翻译技术以及翻译项目管理提供培训和评估,证书上可标注考生擅长的专业领域和语言方向。LSCAT在短短两年内便引起全国翻译界广泛   经过20年的探索,中国翻译资格考试已然形成了种类繁多、规模庞大、不断创新、颇具影响的格局。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文化“走出去”呼声高涨、“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的大背景下,各家翻译资格考试对探讨翻译人才标准、推动翻译教学研究、完善翻译人才培养、选拔优秀翻译人员、评定翻译岗位资格、规范翻译人才市场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不得不承认,我国的翻译资格考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在20年探索历程中,各家翻译资格考试都不断进行着改革和调整,不乏创新之举。但是,相关理论或实证研究均明显不足。首先是测前研究严重缺乏。虽然各家考试机构都声称施考前进行了充分调研和论证,但主要   (2)专业领域并不完整。正如前文调查显示,20年来中国先后推出了16种翻译资格考试,除少数几个(如BIAT、ETTBL、BTT等)属于商务类翻译认证,大多数都是通用类考试,虽然测试材料可能涉及不同话题,但并不针对专门领域进行认证。年,SIA曾提出要开发“高级专业口译人才考试品种”,向“商务、金融、法律等专业化方向拓展”(严诚忠、董秀华,:53),但未能付诸实施。新推出的UNLPP和LSCAT可以被看作“通用+专业”的分类模式,并且都还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和翻译项目管理,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然而,其他一些市场需求量大、专业类型特殊的专门领域(如法律、医疗、社区等)翻译考试还是空白,没有满足翻译市场日益细分的要求。   (3)认证质量参差不齐。20年来,参加翻译资格考试的考生预计已达近万人次,其中约20万人获得了证书。然而,翻译市场仍然感到优秀译员严重缺乏,而且很难评判持证译员的实际翻译能力。其主要原因是,一些考试组织不规范、设计不科学、评价不专业、成绩不可靠。如此庞大的考生和持证人数,十余种证书名称和发证机构,认证质量参差不齐,使得考生、用人单位、翻译公司和高校难辨优劣,非但没有改善翻译职业准入困境,反而造成更大的混乱。   (4)与市场和职业化要求难以对接。翻译资格考试,尤其是CATTI和SIA,很受翻译从业者甚至其他外语爱好者追捧,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外语证书,对翻译教学和翻译市场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然而,不少相关研究显示,翻译资格证书的效用还十分有限。比如,苗菊、王少爽()和潘华凌、刘兵飞()的调研都显示翻译行业在招聘笔译员时,最看重的是语言水平证书,而翻译资格证书却是可有可无的。同样,蒲稚筠()针对口译资格证书认同度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口译证书持有者认为证书对其获得口译任务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大,而八成企业在招聘口译员时并不要求具备口译资格证书,即使是CATTI的持证者,也必须参加用人单位组织的现场考试。虽然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翻译时已经明确要求要有CATTI二级证书,但翻译资格证书效用有限的事实明显存在,其主要原因是翻译行业准入制度尚不健全。4发展趋势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客观分析,基于对过去20年发展轨迹的梳理,不难预测,在中国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翻译资格考试将进一步加快调整和改革的步伐,积极顺应以下几个趋势。

发展趋势

  (1)中国将加快翻译立法,着力推动翻译行业准入制度的建立,这将为翻译资格证书的使用创造社会、文化和法制环境。事实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CATTI领导小组成员黄友义已经多次就翻译立法提交提案,中国翻译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工作规划也明确了将加强翻译立法调研,推动翻译行业最终实现法制化。可以预见,在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大背景下,翻译服务行业将引起国家立法机关的重视。只有实现了翻译行业管理法制化,确立了翻译行业准入制度,翻译资格考试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2)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迅速进入整合期。一部分考试将会因为国务院对职业资格认证活动的清理规范而被迫停考,还有一部分将会因为影响力下降、考生人数不足而主动退出。具有职业资格认证资质的国家机关(如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以及国家外文局等)和行业组织(如中国翻译协会)将成为翻译资格考试与认证的主要组织管理机构。CATTI将会吸收国内外同类考试经验,借鉴翻译测试研究成果,在考试内容、形式、命题、评分、成绩发布与使用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有考试(如SIA和ETTBL)或将被纳入到国家资格考试体系之中,承担其中部分专业类型考试。中国翻译协会有可能进一步弱化LSCAT的考试性质,发挥行业协会联系高校、企业、译员等三方资源的优势和作用,专注于扮演专业能力评估机构的角色,为翻译人才、高校和语言服务企业搭建人才培养、评估与应用的桥梁。   (3)专门类型翻译资格考试体系将逐步建立,以适应日益显现的翻译细分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已经有学者对此发出过倡议(冯建中,)。法律类翻译资格考试有望先行试点,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建议(许多、屈文生,),也有国外的同类考试可供借鉴,尤其是法庭口译资格考试。财经、科技、医学等专门类型翻译资格考试也有望实施,UNLPP和LSCAT的“通用+专业”认证设置模式将得到借鉴和推广。翻译技术和翻译项目管理资格考试也会获得较大发展。   (4)翻译资格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将会得到完善。   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会组织专家重新审定职业翻译能力构念,调整构念不当或无关的测试内容。对于研究者长期以来将翻译职业道德纳入考试内容的呼吁(如刘连娣,;冯建忠,),CATTI将会积极探索,适时回应,或许会借鉴NAATI的考查模式,也可能会在证书登记和继续教育阶段实施。考试形式上也会做出较大调整,考虑到测试情景的真实性要求,译前准备的做法有望得到推广,并采用视频发布口语化的高度“仿真”的源语材料。   (5)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会更加注重考试研究。   对考试进行效度等方面的研究,并公布相关研究结果,是考试设计者和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责,也是推动考试健康发展的必要(杨惠中,)。因此,CATTI等翻译资格考试机构或将定期公布考试相关数据,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或发布课题、提供经费等科研条件,对考试的信度、效度、后效等展开深入研究。基于研究成果,翻译资格考试将在命题、施考、评分等多个方面逐步进行改革。   (6)翻译资格考试将实现命题和阅卷的计算机化。   BIAT于年就研发了计算机化口译测试与评分系统,而CATTI早在年就提出要对口译考试的测试手段和阅卷的计算机化加快调研,并于年下半年试用了“口译阅卷管理系统”,在评分过程监控上取得了预期效果。可以预见,CATTI等翻译资格考试机构将会加强与翻译测试研究人员和测试技术研发机构的合作,参考现有研究和开发成果(如穆雷,;田艳,;文秋芳等,;李家春,),加快计算机化的命题、阅卷、试卷发布与回收、数据统计与分析系统的研发,尤其是试题命制与题库建设以及计算机辅助评分,甚至网上自动评分系统建设。 

结语

  职业化背景下,翻译资格考试关系到资格认证、职称评定、考生求职,对社会和用人单位选拔翻译人才、高校开展翻译教学与测试乃至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对外交流都具有重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规模、高风险考试。因此,规范和完善翻译资格考试具有重要意义。对翻译资格考试施考20年来的历程进行系统回顾、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有助于为已经开始的大调整期提供经验借鉴和发展思路。翻译资格考试研究严重滞后于考试实践,希望本文同时能够为翻译资格考试研究提供一点启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ly/123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