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国民乐是大多人心目中下里巴人的民间文艺,特别是二胡及其音乐,更被斥为“粗鄙淫荡”,是“叫花子的象征”;而他,却正是靠着一把二胡,用中国“土话”,让世界听懂了中国人的情感,也让中国民族音乐从北京的饭店走上了国际乐坛。他是刘天华,他的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等。年的今天,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刘天华出生在江苏江阴。今晚,就让我们听弦乐,读故事,品诗词,度良宵。

民乐宗师·刘天华

年少便与民乐结缘,童年记忆被写进乐曲

年2月4日,刘天华出生于江苏江阴,他的父亲是清朝末代秀才刘宝山,他与大哥刘半农,弟弟刘北茂,是20世纪初的有名的“刘氏三兄弟”。

儿时的刘天华就对音乐有强烈的兴趣。家乡平时有个红白喜事,民间吹打班子的乐声总会吸引刘天华,令他沉醉其中;每逢春秋祭祀,刘天华也会跑到附近庙庵里,聆听动人的钟鼓和悠扬的丝竹。少年时代的耳濡目染,培养了刘天华对民间音乐的兴趣。

△“刘氏三兄弟”故居

年,刘天华考入常州府中学堂求学,求学期间他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音乐才华,参加学校的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在那里,刘天华度过了自己幸福快乐的童年时代。

这样的安逸时光可以从他后来所创作的二胡曲《闲居吟》中感受到。《闲居吟》首次使用了泛音的演奏手法,曲中那股怡然自得的生活易趣就像他回到了童年一般,舒缓、悠闲、愉悦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意,都从曲中表现了出来。

他想改变中国传统音乐,为二胡正名

然而,短暂的平静生活被日趋混乱的时局打破。年,武昌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刘天华便辍学回了家。

年,他跟着哥哥刘半农赶赴上海,并进入了当时的进步戏剧组织“开明剧社”吹小号,业余时间他还学习钢琴、提琴等西洋乐器。与同时期的学习者不同,刘天华学习了西洋乐的演奏方法之后,便想方设法用在民族乐器上,给中国的传统音乐带来一些改变。

两年后剧社解散,他不得不返程回乡。回家时,虽然行囊是空的,不过改良传统音乐的想法,在年少的刘天华心中却日渐成熟了。

在刘天华所学习的民间乐器中,二胡是他最痴迷的乐器。这样的爱好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这其中就包括刘天华的父亲与妻子,在他开始学习二胡时,便遭到了父亲严厉斥责,甚至将二胡摔在了地上。妻子最初也不能理解他,认为拉二胡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

家人们反对的原因很简单,来自西域的二弦胡琴传入中原之后,一直作为民间音乐伴奏乐器而存在,甚至被很多人称为是“粗鄙淫荡”,或是“叫花子的象征”,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但这更让刘天华下定决心为二胡音乐正名。

为保住珍贵民间音乐,他四处奔波

年春天,刘天华的父亲因家境贫困、累遭逼债而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从此,还债和维持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哥哥和他的肩上。失业和丧父的不幸,使刘天华郁郁成疾。

年,刘天华创作了第一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这也是刘天华第一次用二胡来表达内心情绪,简单的二弦琴如泣如诉的表达刘天华内心的苦闷,是失去父亲的悲伤,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恨,也是在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满满的人生该向何处去之意。自此,刘天华踏上了音乐创作的道路。

五四运动时期,大多数的年轻人都置身于爱国运动中,而刘天华则沉浸在改良国乐的道路上。在此期间,他设计了新规格的二胡,规定了定弦法则,与早期二胡的不同主要在于拉弓方面,改良后的弓子很像是属于小提琴的,实际上这是刘天华精心改变的。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五四运动这样的新思潮风靡过后,对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少有人问津,甚至崇尚西洋音乐的人都认为民间的东西是低下、落后的。那些充满创造力的民间艺人社会地位低下,对社会的影响力实在微不足道,这使得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渐渐失传。

刘天华为了保住这些珍贵的民间音乐,经常到诸如北京天桥这样的民间艺人聚集地收集各类的民间音乐,并将一些街头卖艺的、耍猴的民间艺人请到家中,与他们一起演奏并且记录他们的音乐。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琵琶曲《十面埋伏》与《梅兰芳歌曲谱》。

他勤于创作,经典作品频出

年,刘天华受邀到北京高校任教。那个时代的中国新音乐文化正处于摸索、初创的时期,在那样音乐奇荒的中国,刘天华认为无论哪种乐器,只要能给民众带来少许安慰,便都是可贵的。

年的除夕,刘天华邀请了几名学生到他的家中过年。那晚,他心情特别好,加之过年的气氛浓郁,鞭炮四起,大家在一起尽情的说笑聊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谈话间,刘天华拿起了他最爱的二胡,先是任意地拉着,后来忽然起身,匆忙拿笔记录下音符。就这样,半小时后便形成了一首二胡独奏曲,这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良宵》。《良宵》是他一生创作的二胡曲中最短的一首,清新明快、怡然自得。

刘天华是个非常勤奋的人,长兄刘半农曾经回忆说:“择业既定,便悉全力赴之,往往练习一器械,自黎明至深夜,甚或连数日不肯歇,其艺事之成功,实由于此。”

刘天华白天工作繁忙,晚上回家创作至深夜。而当他置身于深山幽谷中,眼望着一片青葱绿色,耳听着百鸟嘤啼时,他创作出了二胡曲《空山鸟语》。曲中运用了三弦拉戏式的摸进手法,使得人们听到这首曲子便感受到“空山不见人,但闻鸟语声”。复杂的技艺让这首曲子成为了刘天华所有的作品中,难度最高的二胡曲。

他将二胡音乐带上“大雅之堂”,自己却英年早逝

年1月,那时的中国正处于革命的低潮时期,刘天华应邀参加了一场在北京饭店举行的音乐会。大多数中外听众是为听外国演奏家的演奏而来的,而对音乐会上的国乐演奏,则颇不以为然。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只是点缀而已;有人认为是故意让国乐出丑等。就连了解和支持国乐的人,也为刘天华捏了一把汗。

而刘天华用二胡音乐打动了在场的外国音乐家,《病中吟》、《空山鸟语》……当刘天华演奏完最后一曲时,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当时很多西方人都大为感慨地说:“只知道中国有唐诗宋词,不知道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德国音乐家还特意为刘天华制作了唱片,从此,胡琴音乐大踏步地登上了乐坛的“大雅之堂”。

年,刘天华创作了《烛影摇红》,这是他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独奏曲,曲子运用了三拍子的节奏,那是在西方的华尔兹舞曲中才会听到的节拍,这也足能看出,刘天华为二胡曲的创新所作出的成就。欢快的节奏,没有西洋乐的华丽,却有着暖人心的优美。

年6月8日,刘天华由于在天桥向民间艺人学习锣鼓音乐时感染猩红热病,救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三十七岁。

△刘天华纪念邮票

在传统中国,二胡并没有多高的地位,可是刘天华的出现,使得二胡拥有了与其他乐器一样的内涵,能够独立站在舞台中央。他对乐谱的收集整理工作更是感染了一批热爱民间音乐的人,这才使得后人能听到诸如阿炳的《二泉映月》这样的民间曲调。由于他对近现代国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世音乐家们评价刘天华是中国民族音乐的开山鼻祖。

听良宵乐曲,赏诗词良宵

《友人会宿》

唐·李白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如有》

唐·李商隐

如有瑶台客,相难复索归。

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

浦外传光远,烟中结响微。

良宵一寸焰,回首是重帏。

《满庭芳·小阁藏春》

宋·李清照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

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

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

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

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

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

疏影尚风流。

《尾犯·夜雨滴空阶》

宋·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

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

秋渐老、蛩声正苦,

夜将阑、灯花旋落。

最无端处,

总把良宵,只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

别后寡信轻诺。

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

甚时向、幽闺深处,

按新词、流霞共酌。

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珠珍博。

文/央视新闻综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南海之声”等

图/视觉中国、网络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写留言」

说说你最喜欢哪首民族乐曲?

猜你喜欢

推进“萨德”再提钓鱼岛争端美国防部长出访韩日动静为何如此大?

全国万家庭一半“难怀上”高龄妈妈能否要二孩?

这头鲸为何“一心求死”?真相令人唏嘘......

带小孩乘火车返程的家长注意!别让孩子靠近这个地方

你在火车站的人海中赶车时身边的民警还有这些任务

央视“第一套戏曲广播体操”走红:瞬间成武林高手有学校已采用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主编/侯振海编辑/吕小品

赞赏

长按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能完全治愈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xw/92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