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许砚君,男,年出生,古中阳里钓台村人。丰县电视台新闻信息中心记者、编辑,《丰县报》历史专栏作者。先后在国家级以及省市县媒体发表摄影、诗词、散文、新闻通讯等作品,多年来致力于丰县地方文史的挖掘和整理。 文史随笔 丰县建县年代新考 关于汉高故里江苏丰县开始设县的年代问题,表现在明清以及建国后的官修地方志上,或秦或汉,莫衷一是。造成这个结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东汉学者应劭和三国孟康以及唐代颜师古对《史记》、《汉书》中“沛丰邑”词条的错误注解。由于三人的错误注疏流传之广,影响之巨,故而丰县在秦代与沛县并存同为四川(泗川)郡属县的真相,被遮掩了千年之久,“沛县丰乡”这个令人遗憾的错误观点,至今还在讹误者后人。而实际上,丰县的建县年代应在秦朝之前的战国时期。 一、丰建县于汉? “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的古谚,反映出史前丰县就有先民居住和活动的信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丰建城之早。但丰何时为县,记载最早的丰县地方文献中,就是明万历年间的增补版《丰县志》。其关于丰县设县的记载如下:“秦为沛(沛时为泗水郡,故云。)之丰邑。汉,以丰为县。”清顺治版《丰县志》的记载与明版县志不同:“秦灭楚,列为郡县。初以丰为县,隶属楚郡,复以丰为泗水郡。”。顺治以后的道光、光绪各版县志都是持这个观点。 顺治版县志所持之说当源于明末丰县著名学者季春熙先生的《丰邑古今考》,此书不仅影响了有清一代的丰县学人,而且,清代篆修的各版县志,均多所持引。 建国后,王文升先生编年版《丰县简志》中,载丰县在秦代是沛国一个乡(考文献,秦代无沛国。),秦汉之际才开始设县,而王先生所主编年版《丰县志》中,复又据清版丰志之说。 为什么连官方所修的县志,对这个问题的记载如此不统一呢?究其根源,问题出于东汉以后的学者对《史记》、《汉书》中“沛丰邑中阳里”词条的错误注疏。发现注疏错误并开始进行考据辨更的,明末丰县学者季春熙先生为第一人,清初的张逢宸先生主篆县志时对汉代始建县的观点进行了纠正。其实,即使没有出土文物相佐证,只要细致的阅读几遍《史记》,就会发现,唐代至清代的绝大多数学者对“沛丰邑”地理名称的释义都是盲从应劭、孟康、颜师古等汉唐学者之说,明显不足信。对于秦代丰县和沛县没有隶属关系这个观点,是能下结论的。 一是司马迁虽然在《史记.高祖本纪》里记载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但是他在记载刘邦的同乡萧何和卢绾的籍贯时,则直书“丰人”,明显这个句子中的“沛”字是指西汉的沛郡,而非沛县,仅此一点,就能对“沛县丰乡”提出异议。 二是《史记.樊哙传》载:“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还守丰,击泗川监丰下,破之。复东定沛,破泗川守薛西。”这句话已经交待地很清楚,这里面的“沛”字是指沛县,而非沛郡(其时丰、沛同属于四川郡,郡治相县。)。刘邦从丰起兵,东克沛县,复还据丰。秦四川太守壮和四川监平都曾率兵围攻丰县,而不包括沛县。这期间,刘邦还先后安排了沛县人雍齿和彭城人王陵做为大本营丰县的守令。 三是《史记》中记载的沛县籍樊哙和相关人的口述,这个最能说明问题。“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史记.樊哙传》)”、“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史记·刘敬叔传》)”、“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汉书.陆贾传》)”。上述三人,皆刘邦亲近之臣,他们叙述的“起丰沛”之言当可信。另外《史记.封禅书第六》说的更明白:“高祖初起,祷丰枌榆社。徇沛,为沛公(秦时县令亦称公),则祠蚩尤,衅鼓旗。”由是观之,丰县始建县于汉不能成立。 二、丰建县于秦? 秦灭楚后建县这个观点对不对呢?让我们继续探讨。 公元年,陕西西安市郊区秦宫遗址出土数以千计的秦封泥,引起了国内外秦汉史学者的空前 李学勤先生考证为高后二(公元前)年所颁布的律令。而在此简保存的《秩律》特别中规定“丰、沛、新丰”等县的县令“秩千石”,丰县的丰字则书写为“酆”。 其实王辉教授以字形而做出的判断是有道理的,因为丰县境内在商周有东夷豊国存在,文献记载其时仍为“豊”,春秋时丰被宋灭亡。但,但是结合封泥和汉简,知秦汉之际,丰县的丰字确实由“豊”而演化为“酆”,此字本义就是丰字邑旁,推测,此字应为魏置丰县或者秦灭魏时改为“酆”字,又确知,西汉武帝时司马迁撰《史记》,又恢复使用了原字“豊”。文献记载,秦统一之前,玺印混用,统一后,玺为皇帝专用。所以有研究者据玺印内容、字体风格等指出,“豊玺”之印泥时代要比“酆丞”印泥早,正印合了战国末到西汉初丰县“丰”字的演变。 丰县丰字的这个演变过程,周晓陆、王辉俩教授没有仔细考证,所以他们以字形而作的判断,正确与否,不言而明。 联系同时出土的“芒丞之印”、“砀丞之印”、“彭城丞印”、“下邑丞印”、“新城父丞”、“相丞之印”等,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出土的这批县级的封泥中,恰好有一部分集中来自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波及的地区,丰、砀则是刘邦开始起兵响应农民义军的县。没有发现沛县官印封泥,正与《史记》中所记载的沛令欲阴通陈胜、吴广事合。 综上所述,可以定论:今天的丰县在秦代就已经设县,当时的丰字写作“酆”,与当时的“沛”同属于四川(泗川)郡,郡治在相,而不是有些学者认为的今天的沛县东。 如是,刘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引用(三国)孟康之言:“后沛为郡,丰为县。”;唐代颜师古注《汉书.高祖本纪》引东汉應劭曰:“沛,县也。丰,其乡也。”;又自注“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等等,都是无根无据的学术杜撰。再其后的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乃至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更是以上错误注疏的滥觞而已,千百年来,被学者奉为宝典。至今,“沛县丰乡”这个错误的学术杜撰,还在讹误、影响着今人,而且还是世人认识“沛丰邑”这个词条的主流,成为了学术上的一个遗憾。 汉代延续秦代旧制,酆仍为县,曰“酆”,秦封泥和汉简即可参证,秦汉之际未有“酆邑”之称。所以《史记》记载萧何与卢绾的籍贯都是直接写为“丰人”,而对刘邦籍贯的记载特别的用“丰邑中阳里人”,司马迁虽然对刘氏诸帝没有好感,但是作为史官,记载他们的籍贯时,是不会犯小儿科错误的。萧何、卢绾与刘邦都是丰县人,为什么记载会出现一字之差呢?综合分析,当有以下几个解释:一个理由当时邑字是县的别称;另一个理由是丰县曾是春秋时东夷古豊国中心区域,或者曾是都邑,又刘邦是帝王,写他的家乡为”丰邑“,为突出特指,故谓“沛丰邑中阳里”,即“沛郡丰县中阳里”;第三个理由,丰县在隶属宋国的时候,称丰邑。舍此三,无他讲。 综上所述,丰县明清之际的先贤们提出的秦代丰设县,观点难能可贵,只是囿于当时文献的匮乏,未能深溯,而“初隶楚郡”值得商榷。 三、丰建县于战国! 那丰县的设县的上限究竟于何时呢? 很多人认为自秦代才设立郡县,这个认识是错误的。其实,春秋之时,郡县已经在各国出现,国内设县,边鄙设郡。县这个行政单位最初是大于郡的,如我们至今还沿用的“赤县”词汇,但是到了春秋后期,郡县的隶属关系渐渐发生了变化。 《周礼·地官·遂人》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各掌其政令刑禁”,讲的就是西周时期的行政县。先秦时期所设的郡、县多在边地,所以这些行政建置的设置带有加强边防的性质。后郡县作为行政建置逐渐扩至内地,但数量有限。最初县的等级比郡高,《左传·哀公二年》载:在一次作战之前,赵简子宣鼓舞部下时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郡的级别显然比县要低。在春秋战国时期,设县已经很普遍。如《左传.宣公十一年》:“楚子县陈。”;《昭公五年》:“榖启疆曰:‘韩赋七邑,皆成县也。’”;又曰:“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另外,当一个王国占领了别国的城池后,也往往设县以统之。如《昭公十年》:“叔向曰:陈人听命,而遂县之。”;《昭公二十八年》:“晋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史记·秦本纪》:“武公十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吴世家》:“王余祭三年,予庆封朱方之县。”------。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22《郡县》中所言:“则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其时的县已经明显低于郡这个行政单位了。后有关国家又在边地设郡,郡的地位开始提高,县才受郡所辖,由此形成郡县二级制。 根据《左传.鲁庄公十二年(前)》记载,宋桓公立,封萧叔大心于萧。光绪版《丰县志》记载,丰邑其时为萧叔大心的支封,并不见确切文献。但是此后的数百年间,“丰”一直作为宋国的附庸地,这个时候丰县的称呼应该是丰邑。 周赧王二十九(前年)年,齐闵王率军灭宋,尽取宋地。丰归于齐。丰为齐县的条件是成熟的。三十一年(前年),楚国等五国联合攻齐,楚秦魏“三家分宋”,秦得到原宋国北(今定陶附近)领土,楚取原宋国淮泗之间领土,彭城、留、傅阳、萧、芒入楚。魏国得到宋国故地及后占的故酆国疆域,丰、湖陵、方舆等入魏。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楚考烈王即位。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十二县。又春申君言于楚王曰:“淮北地边齐,其事急,请以为郡便。”这个时候,郡下辖县已经成为墨规。这也是楚在淮北地区设郡最早的记录,郡治设在相,秦军的“屠相”就发生在这里。从秦灭后西楚仍用四川郡之名称,可知,楚春申君于公元前—年间始置的郡应为秦代四川郡的雏形。 县志说“初隶楚郡”,现存文献还没有发现秦时淮泗地区设有楚郡的可靠证据,或即指春申君之郡,因不知其郡名,故以楚字统之。但其时丰县隶属魏国,故而此说明显讹误。 刘邦初出起兵时,是以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为尊,不久又以项氏所立的傀儡楚国公子熊心(楚怀王)为尊,所以,丰县曾经短暂的属于张楚和西楚,但是就地域文化范畴,丰县属于宋、鲁文化的交汇处,故明版《丰县志》有“古宋遗风”、“地邻邹鲁”之载。 按《史记.楚世家》:“楚人以弋说顷襄王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由此可知,魏国把掠夺到的齐占原宋国领土分设成两个郡,即大宋郡与方舆郡,郡各辖若干个县,可以看出其时,郡辖县制度已经成熟并在各国流行实施。又按《史记.高祖本纪》:“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之句,当知三家分宋时丰入魏为魏县。丰介于大宋、方舆两郡之间的位置,没有确凿的文献佐证,所以,无法肯定丰县当时隶属于哪一个郡?但分析方舆故城遗址距离今天丰县北部边界最近处,还不到十华里,其时丰县属于魏国方舆郡的可能性最大。 公元前年,秦灭魏时,魏国贵族和士大夫在丰县组织流亡政府继续抗秦,史书虽然对秦军攻克魏国大宋郡和方舆郡的具体时间没有直接记载,当应不迟于在始皇二十三年(前)与二十四年(前)间被秦占领,并开始隶属于四川(泗川)郡。 从《史记》记载的秦汉之际刘邦起兵丰县,沛县人雍齿率部背叛了刘邦后,刘邦“因收砀兵,得五六千人。攻下邑,拔之。还军丰。闻项梁在薛,从骑百余往见之。项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用数十员大将、一万余人的军队攻打一个县城,这在汉代战争史上,并不多见。不难看出,当时丰县城应该是高大坚固、防御功能较强的。而明版《丰县志》也记载,秦汉丰县古城周长九里许,城四角高四丈余,墙高三丈许,外有护城河。一个小小的聚邑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规模的,“丰为聚邑”说也不攻自破。 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宋国在东北边鄙设方舆郡时,丰县已经建县。最迟,不会晚于公元前年魏国在故宋之地延续大宋郡和方舆郡时。这个时间,比秦代建县多上溯了60余年。即使以公元前年算起,到年,丰县建县也已经有长达两千二百九十八年的历史。 附:近读《史记.春申君列传》,又载春申君黄歇为楚顷襄王使而说秦秦昭王曰:“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悉起应王。秦、楚之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而不载丰,其时丰县当为魏国最东部边境之县。太史公《楚世家》又载:“楚人以弋说顷襄王,曰:‘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而外击定陶,则魏之东外弃,而大宋、方与二郡者举矣。’”太史公记载自相矛盾乎?非也,其时方与郡乃魏国之郡,方与县乃楚国之县。可知魏占故宋方与郡大部,而方与县为楚占。 东攻诸县,而无沛,知此时丰东接留县与胡陵二县,沛为傅阳县西北之乡聚。丰与傅阳(沛为其属乡邑)不相连,而应劭、颜师古之流谓丰为沛之乡,遗错千古也。又资料显示,大宋、方与乃故宋郡,或丰设县于宋国灭丰国之时! 想了解丰县历史人文,惟有最权威,丰县人必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