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怎么得的呢 http://m-mip.39.net/czk/mipso_4813160.html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工作准备开始啦~

什么?对广东药科大学的研究生导师不够了解?

不用担心!您的一切问题官微君都会帮你解决!

即日起,官微将分期进行推送展示我校研究生导师风采,为您报名提供指引!

郭姣女,年出生,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广东省名中医,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吴阶平医药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南粤百杰”、中华中医药科技之星、丁颖科技奖等称号。

现任广东药科大学校长,教育部糖脂代谢病粤港联合实验室主任,广东省代谢病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攀峰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代谢病专业委员会会长,粤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理事会理事长等。

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脂代谢病。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3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国家级、省级成果奖9项。获得国家、欧美发明专利授权17项。主编教材、著作7部,发表学术论文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48人。

张陆勇男,年出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药学、中药学。

现任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审评专家,中国药理学会制药工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临床用药安全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江苏省人事厅“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及江苏省教育厅“”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药筛选及早期成药性评价和分子毒理学机制,迄今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0多项省部级纵向课题。主持筹建国家南京新药筛选中心及江苏省新药筛选重点实验室。以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担任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药理毒理组组长期间,起草了国家药品研究的毒理学指导原则。发表SCI论文余篇,单篇SCI影响因子最高13.(Hepatology),h-index29;申请专利71项,授权60项。参与研究开发的新药项目累计已经获得9本新药证书,31项临床批件。成果转化取得直接经济效益达万元。培养博士生40人,硕士生72人,其中刘闰平博士获年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

徐爱民男,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

现任《BiochemicalJournal》及《ClinicalScienc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香港大学内科学系、药理及药剂学系终身教授。广东药科大学特聘教授、珠江学者讲座教授。

研究方向为肥胖、糖尿病及其心血管并发症。国家项目子课题2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研究资助局(RGC)联合资助基金2项、香港政府大型科研项目12项,获得国际专利6项。发表SCI论文超过篇,包括CellMetabolism,Circulation,JClinInvest,Gut,Hepatology等。

王秋红女,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药学、中药学。

现任世中联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中联中药饮片质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科带头人、中药炮制传承基地负责人,珠江学者和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优秀教师、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悉尼大学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中药炮制原理研究及中药新药开发。主持“十二五”、“十三五”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各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现任国家“计划”项目首席单位办主任和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为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炮制学》副主编。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2人。

何祥久男,1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药学。

现任广东药科大学药学院院长,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先导化合物发现与新药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天然抗肿瘤、抗AD活性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优化及成药性研究。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SCI收载论文64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SCI收载论文56篇,JCR一区论文19篇,总计被引用次(他引次数1次),单篇最高被引用次,h-index18。申请发明专利21项(其中第一发明人16项),7项已获授权,2项专利已产业化。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等。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9人。其中获国家奖学金1人。

林绍强男,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现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创伤药物与转化应用学组副组长,医院协会科教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

研究方向为肿瘤精准医疗、抗肿瘤药物研发、干细胞与生长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近年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作为子项目负责人承担科技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及国家项目子课题。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各1项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等奖励。申请专利3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包括JournalofHepatololgy等国际高水品杂志。培养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0人。

蔡雄男,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现任中国科协第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执行主席(),世界中联中医药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中医青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审专家,国际SCI期刊Oncotarget、PLoSone、Phytomedicine等特邀审稿专家。

6年博士毕业于HongKongBaptistUniversity;6-年在美国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在HarvardMedicalSchool进行合作研究;-年获聘NIH助理研究员。

现主要从事风湿免疫病中西医结合转化医学研究,近5年来主持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等1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美国NIH“OrloffScienceAward”(、)。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包括国际顶级及权威SCI期刊AmJRespirCriticCareMed(IF13.2)、Chest(IF6.0),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并担任大会分会场主持。

近5年来培养博硕士8人,其中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3人、省级创新科研课题获得者3人。

聂克男,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现任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评审专家,部分省市科技评审专家等。《中药药理与临床》等多家杂志编委。曾在英国伦敦大学圣乔治医学院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进行访问研究。

长期从事中药药理与毒理学以及中西医结合科研与教学,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防治化疗导致的消化道毒副反应研究。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参与中药新药与保健品研发多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获省级科技奖励3项。编写中药药理与毒理学相关专著及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20人。

张荣信男,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JournalofImmunotherapyandCancerResearch编委,CancerBiologyandMedicine编委,ItalianMinistryofHealth、ScientificResearchandHealthInnovation基金评审专家,NationalScienceCenterinPoland基金评审专家。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先后任美国贝勒医学院外科学系博士后、讲师,香港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特聘教授等职。

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免疫治疗研究。发现脂联素调节胰腺癌发生发展的非正常代谢途径及其调节自身免疫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发病的分子机制。发现中药小分子信筒子醌、白杨素、白花丹素、小白菊内酯对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疾病的调控作用机制。主持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上项目,参加项目。发表相关SCI论文6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余分,被引多次,H-index19;申请相关专利6项,已授权1项。培养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后4人。

叶得伟男,年出生,博士,教授。

招生专业:

中西医结合、中药学。

青年珠江学者。现任世界中联代谢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会员,欧洲肝脏病学会会员,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共同负责人。

研究方向为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代谢性疾病的中医证候研究及中药对于肝脏疾病干预作用的基础和转化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3项、香港HMRF基金1项。年获亚太肝病学会(APASL)优秀青年研究者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篇,包括Gut、Hepatology、JournalofHepatology等国际顶尖杂志,单篇最高被引79次,总影响因子超过。培养硕士研究生6人。

来源:研究生学院

编辑:涂银翠

责任编辑:黄林幸、汪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sushizx.com/jsly/12423.html
------分隔线----------------------------